客里逢人日,萧斋绝可怜。
雪消檐上雨,冰隔渡头船。
愁比春还早,宵来梦不全。
计寻方外去,儒服误多年。
【注释】
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民间有迎神祭祖的风俗。此诗为诗人初逢人日时所作。客里:客居异地。萧斋:指书斋。绝可怜:极感可悲。檐上雨:屋檐下的雨水。雪消:雪花融化。隔:被。渡头船:渡口的船只。宵来梦不全:夜晚做梦不周全。方外去:即“方外之去”,表示辞官隐居的意思。儒服:古代读书人的服装。误多年:耽误了许多年。
【赏析】
这首诗作于作者初逢人日之时。
“客里逢人日”,“人”字是本篇的中心词。“人日”在农历正月七日,正是春寒料峭的时候,而诗人此时却身在他乡异客之地,因此感到特别地凄凉。“客里”二字写出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与悲凉。“逢人日”,说明作者此时是独自一人,无亲无友,孤独之感可想而知。
“萧斋绝可怜”,萧斋是书斋的意思,诗人以“萧斋”来表达自己的孤寂与悲凉,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压抑之情。
“雪消檐上雨,冰隔渡头船。”这两句写诗人所处环境的寒冷和孤寂。“雪消檐上雨”,表明天气渐渐回暖,积雪消融,屋檐上的雨水滴滴答答地滴落下来,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然而,这春意盎然的景象,对于身处异乡的诗人来说,却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悲哀。“雪消檐上雨”,给人以春的气息,但“冰隔渡头船”,又让人感受到了严冬的冷酷无情。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所处环境的恶劣和孤独。
“愁比春还早,宵来梦不全。”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愁比春还早”,意味着诗人的愁绪比春天还要浓烈。这种愁绪可能源于诗人对家人的担忧和思念,也可能源于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和感慨。“宵来梦不全”,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夜晚时分,诗人常常会想起远方的家人和朋友,但由于身处异乡,无法与他们共度时光,只能在梦中与他们相见。然而,这种梦境往往不完美、不真实,使得诗人更加感受到现实的残酷和无情。
“计寻方外去,儒服误多年。”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想要远离尘世纷扰、寻求精神寄托的愿望。“计寻方外去”,意味着诗人打算离开官场这个纷扰的世界,去寻找一个能够让自己真正放松、安心的地方。“儒服误多年”,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身份和地位的不满以及想要摆脱束缚的渴望。诗人认为,作为一名读书人,应该追求更高的学问和境界,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世俗的利益和地位。然而,由于受到世俗观念的影响,自己多年来一直困于其中不能自拔。
【解析】
这是一首反映诗人在初逢人日时心情孤独、凄凉的诗篇。全诗通过描绘诗人所处的环境、心境和梦境等,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压抑和无奈。诗人以“人”为中心词,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事活动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孤独、凄凉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同时,诗人还运用了象征、比喻等手法,使诗歌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