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得遗文四百篇,中郎身世剧堪怜。
卿才未必宜修史,众怒如何与作缘。
齑臼外孙传后日,芦笳娇女恨胡天。
琴桐笛竹都无恙,枉把聪明误昔贤。
【注释】
剩得遗文四百篇,中郎身世剧堪怜。
卿才未必宜修史,众怒如何与作缘。
齑臼外孙传后日,芦笳娇女恨胡天。
琴桐笛竹都无恙,枉把聪明误昔贤。
【赏析】
这首诗是蔡邕的一首悼念之作,表达了他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感慨和对后人的教诲。
首句“剩得遗文四百篇”表达了蔡邕对自己的才华和成就的自豪感,同时也流露出对命运多舛的无奈和悲哀。
第二句“中郎身世剧堪怜”则直接点出了蔡邕的身世之悲。中郎,是对东汉时期名士蔡邕的一种尊称。蔡邕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磨难,他的才华和声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反而遭到了许多人的嫉妒和攻击。这两句诗既揭示了蔡邕个人的经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第三句“卿才未必宜修史”则是在告诫后人要谨慎选择自己的道路和方向,不要轻易涉足历史的编纂工作。这是因为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历史学家往往因为过于执着于自己的观点和信仰,而忽视了历史的真相和客观性。这句话提醒人们要理性地对待历史,既要看到历史的光辉一面,也要警惕其中的阴暗面。
第四句“众怒如何与作缘”则是在表达一种无奈的情绪。当一个人的行为触犯了众人的利益时,往往会遭到强烈的反对和抵制。在这里,蔡邕用“众怒”来形容当时社会的普遍情绪和态度,表达了他对这种情绪的无奈和悲哀。
第五句“齑臼外孙传后日”则是一种比喻的用法。这里的“齑臼”指的是厨房里用来捣碎食物的工具,而“外孙”则是指自己的儿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但最终也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和摆布。这是对人生无常和社会变迁的一种感慨和思考。
第六句“芦笳娇女恨胡天”则描绘了一种凄美的爱情故事。这里的“芦笳”是一种古代乐器,常用于奏乐或吹奏;“娇女”则是指美丽的女子;而“胡天”则是指遥远的北方边疆。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一个女子为了爱情而离开了家乡,去到了远方的边疆。虽然她曾经拥有过美好的时光,但最终还是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和悲剧的命运。
第七句“琴桐笛竹都无恙,枉把聪明误昔贤”则是对前六句内容的总结和升华。这里提到了“琴桐”、“笛竹”等乐器,这些都是古代文人雅士常用的物品。它们代表了文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素养。而最后一句则是在告诫后人不要浪费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要珍惜时间、勤奋努力,才能成为真正的贤人。
整首诗通过描述蔡邕个人的遭遇和感慨,引发了人们对历史、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反思。它既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也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