憔悴已如此,何堪丛百忧。
对愁犹有影,多病不宜秋。
骨肉他乡梦,年华逝水流。
诗书且自遣,世法等浮沤。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作者的情感、写作背景、手法技巧等分析理解,并注意从思想情感、手法技巧、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一般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作答。本诗首联“憔悴已如此,何堪丛百忧”,以“憔悴”写自己的病体之瘦,“已如此”写自己病体之重。二句是说自己已经如此消瘦,又加上许多忧愁,实在是不堪承受了。颔联“对愁犹有影,多病不宜秋”,写自己的愁绪依然如影相随,自己又多病难耐寒秋。颈联“骨肉他乡梦,年华逝水流”,写自己的思亲之情及时光流逝之感慨。尾联“诗书且自遣,世法等浮沤”写自己借读书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和世事的浮躁。全诗抒发了诗人漂泊在外,思念亲人、感叹时光流逝、仕途失意的情怀。

【答案】

感怀

憔悴已如此,何堪丛百忧。

对愁犹有影,多病不宜秋。

骨肉他乡梦,年华逝水流。

诗书且自遣,世法等浮沤。

【赏析】

《感怀》一诗,抒写了作者漂泊在外,思亲之情及时光流逝之感慨,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的情怀。

开头两句,“憔悴已如此,何堪丛百忧。”以“憔悴”写自己的病体之瘦,“已如此”写自己病体之重。诗人在病中,不仅身体消瘦,而且疾病缠身,这使他感到十分痛苦。然而,更使诗人痛苦的还有他所面临的诸多忧愁。这些忧愁来自四面八方:有的来自于官场的勾心斗角,有的来自于人情世故的冷暖炎凉;有的源于个人前途命运的吉凶祸福等等。因此说,“已如此”的“病体”和“丛百忧”,都足以使诗人感到难以承受了。

三四两句“对愁犹有影,多病不宜秋。”写诗人因忧愁而心神不宁,又因病痛而无法忍受寒冷,所以心情更为烦躁。“对愁”“多病”,都是指诗人所面对的忧愁和疾病;“犹有影”是说忧愁像影子一样无处不在;“不宜秋”则是指秋天天气转冷,而诗人却无法抵御。这里用“影”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因忧愁而生的烦乱情绪,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疾病缠身的状况。

五六两句“骨肉他乡梦,年华逝水流。”进一步写诗人因忧虑而无法入睡、常常做噩梦,而自己又多病难耐寒秋;同时,也表明自己已经年迈体弱,衰老的时日不多。“骨肉他乡梦”中的“骨肉”,既是指自己的亲人,又含有生死相隔、天各一方之意;“他乡”则是远离家乡、异域之地的意思;“梦”则是指梦中情景。诗人之所以常常在梦中想起故乡亲人,是因为自己在异乡漂泊,心中充满忧虑、孤独之感。“年华逝水流”则是指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转眼之间已是白发苍苍、老态龙钟了。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光阴流逝的无奈与感慨,也流露出对故乡亲人的深深思念。

末联“诗书且自遣,世法等浮沤。”意思是说,自己虽然不能摆脱忧愁和疾病的痛苦,但是可以借助读书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和世事的浮躁。“诗书”,即指读书、诵诗作文;“自遣”则是指排遣心中忧愁。这里的“世法”,既是指世俗之法、官场法则,也是指人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诗人认为,世间万物都如同水面上飘荡的浮漂一样虚幻不实,只有读书诵诗才是人生真正的寄托。因此说,“且自遣”,就是用读书诵诗来排遣自己的忧愁。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思念亲人、感叹时光流逝、仕途失意的情怀。诗人通过这首诗,抒发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