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咏诗南郭寺,于今老树郁苍苍。
天风欲下闻龙吼,殿雾初开看鹤翔。
异代游人常护惜,岁寒山色不凄凉。
品题终赖空庭句,感叹安能汝寿长。

【注释】

南郭寺:在今陕西省三原县西南。

于今老树郁苍苍:现在古寺的树木茂盛,郁郁苍苍。

天风欲下:天上刮起狂风。

闻龙吼:听到龙吟的声音。

殿雾初开:宫殿上的云雾刚刚散去。

异代游人:不同时代的游览者。

护惜:珍视、爱护。

岁寒山色:冬天的山景。

品题:评赏。

空庭句:指杜甫在南郭寺作的咏古诗。

感叹安能汝寿长:你(指作者)怎么能够长寿呢?

【赏析】

此为杜甫晚年所作《秦州杂抄》组诗之五,全诗四句。前两句写南郭寺的景色,后两句写对古人的怀念及对自己命运的慨叹,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沧桑、人事代谢的感慨。首联写景,点出“咏古”二字,颔联写声,颈联写意,尾联抒情。此诗以议论为主,寓情于景之中,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是一首别具一格的作品。诗中多处运用典故,如“龙吼”“鹤翔”,以及“护惜”“岁寒山色”,都暗含着诗人的用典。

首联“秦州咏古”四个字,就已把读者引入一个历史空间,使人仿佛置身于唐玄宗时期南郊祭天时的南郭寺,而那肃穆庄严的大殿,那参天的古树,又使人心旌摇荡,神思飞越,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于今老树郁苍苍。”这一句不仅写出了南郭寺景物的美好和历史的悠久,而且也暗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这种感慨,正是诗人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长期流离失所的悲凉生活和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的反映。

颔联“天风欲下闻龙吼,殿雾初开看鹤翔”两句,是对前面两句的进一步描写。这里,诗人通过听觉和视觉两种感受器官来表现自己的主观印象。他首先从听觉上写,说天上刮起大风时,仿佛能听到龙的吼声;接着又从视觉上写,说宫殿上面的云雾刚散开,就看见有仙鹤翱翔在天空。这两句中,既有实景,又有虚影,虚实相生,意境高远。然而,诗人并不满足于单纯地写景,他要在景中寄寓他的情怀。因此,他在描写自然景物的同时,又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欲下”和“初开”、“闻”“看”,都显示出一种急迫的心情,似乎要向人们传达一种紧迫感:时光易逝,人生苦短!同时,也表明了诗人在战乱中的颠沛流离,以及他那种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情。

颈联“异代游人常护惜,岁寒山色不凄凉”二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它既承接了上面两句的意境,同时又有所开拓和发展。如果说前面的两联主要是从眼前景象出发,那么这两句则是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历史上的人物和事迹。这里的“异代游人”,就是指历代的游人。他们为了观赏南郭寺的美景,常常驻足于此,留连忘返。可是,这些游人却无法看到今天的“岁寒山色”。这就使我们联想到了晋朝的陶渊明。他曾经在南郭寺读书,后来弃官归隐,过着田园生活。他虽然远离了仕途,但却始终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所以,当他听说安史之乱发生以后,就写下了著名的《咏荆轲》一诗,表示自己愿意像荆轲一样,为国捐躯。而如今,当诗人面对这“岁寒山色”的时候,不禁想起了陶渊明当年在这里的情景,不由得发出感慨:你(指诗人)怎么能够长寿呢?

结尾二句“品题终赖空庭句,感叹安能汝寿长”,既是全诗的总结,又是诗人的自述。诗人在这里又一次写到“南郭寺”,不过这次却是以“空庭”作为背景。他借这一“空庭”来抒发自己对于人生无常、岁月无情的感慨。他说:“我之所以能活到今天,全靠你(指诗人)的名篇传诵。”这是多么谦逊、多么感人啊!但是,这也正表明了他对世事的清醒认识,以及对个人遭遇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因此,这首诗尽管写得平实无奇,但它却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