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东桥话未休,可堪回首作波流。
月明犹忆花前夜,风冷难胜竹外秋。
剔尽兰膏希入梦,披来玉版倦书愁。
芳踪别后无寻处,一任蒹葭白满洲。

偶题(其一)

携手东桥话未休,可堪回首作波流。

月明犹忆花前夜,风冷难胜竹外秋。

剔尽兰膏希入梦,披来玉版倦书愁。

芳踪别后无寻处,一任蒹葭白满洲。

注释:

偶题:随意吟咏的诗篇。

携手:手拉着手。东桥:指洛阳东门外的桥。话未休:交谈未完。

可堪:怎堪。回首:回头看。作波流:像波浪一样起伏不定。

月明:明亮的月光。犹忆:还思念。花前夜:在花丛前的夜晚。

风冷:天气寒冷。难胜:难以承受。竹外秋:竹林外面的秋天。

剔尽:用尽,把灯油全部点尽。兰膏:一种香膏,这里指灯烛。希:希望,期望。入梦:进入梦境。玉版:刻有文字的玉片,这里指砚台。倦书愁:厌倦写字。

芳踪:美好的踪迹,指美好的回忆或人。别后:分别以后。无寻处:无处寻觅。蒹葭:芦苇一类的植物。白满洲:白色的头发。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全诗以“偶题”为题,通过描绘诗人与朋友在东桥上畅谈的情景,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离别之痛的感慨。

首句“携手东桥话未休”,诗人和朋友一起走在东桥,交谈着,直到天色渐晚才停下。这里的“话未休”表达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他们畅所欲言,尽情享受着相聚的时光。然而,正当他们沉浸在这美好时刻时,第二句“可堪回首作波流”却突然转换了场景,让人感到一丝凄凉。回首之间,仿佛看到了自己如同被流水带走的波涛一般,无法停留在原地。这种转折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也使得情感更为复杂,引人深思。

第三句“月明犹忆花前夜”,诗人继续描绘了与朋友共度的浪漫时刻。明亮的月光下,他们在花丛中欢聚一堂,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但那美好的回忆依然历历在目,仿佛就在眼前。这里的“花前夜”既是对过去的美好记忆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憧憬。

随后四句主要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苦的感受。第四句“风冷难胜竹外秋”描述了离别之后,天气变得寒冷,竹子之外的季节也随之而来。秋风的萧瑟不仅带来了季节的变化,也象征着岁月的无情。这里的“难胜”既形容了秋风的威力,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无奈。

第五句“剔尽兰膏希入梦”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对过去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期望。他希望能够借助灯光照亮自己的梦境,让美好的回忆再次重现。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他的梦想破灭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美好的回忆逐渐消失殆尽。这里的“剔尽”既有物理上的彻底去除之意,也有心理上的彻底失望之情。

第六句“披来玉版倦书愁”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因离别而产生的忧愁。他疲惫地坐在书桌前,手中的玉版已经磨损得面目全非,这不禁让他感到沮丧和失落。这里的“倦书愁”既反映了他长时间写作而感到疲劳的状态,也揭示了他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和怀念。

最后两句“芳踪别后无寻处,一任蒹葭白满洲”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诗人感叹自己在分别之后,再也找不到对方的踪迹了,只能任由风吹动芦苇,看着它们被染成白色,独自承受着孤独和寂寞。这里的“芳踪”既指美好的回忆,也指逝去的恋情。

整首诗通过对东桥上的偶遇、月光下的聚会、秋风中的别离以及灯火下的梦魇等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惜、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离别的痛苦体验。同时,这首诗也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美好时光的无限留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