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时旄节总书生,军覆潼关国已倾。
造膝主臣徒对泣,同心兵贼久输平。
犹驰铁券封诸将,虚拟铜车指旧京。
闻道榆林俱斗死,至今磷火遍荒城。
诗句:他时旄节总书生,军覆潼关国已倾。
译文:将来的时候,那些手握旄节的文人将总领天下,但如今却已经国家倾覆了。
注释:旄节:古代官员的象征物,这里指文人。总领:领导。
赏析:此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忧虑。他认为未来的文臣将主导天下,但现实却是国家已经灭亡。这种对比让人深思。
他时旄节总书生,军覆潼关国已倾。
造膝主臣徒对泣,同心兵贼久输平。
犹驰铁券封诸将,虚拟铜车指旧京。
闻道榆林俱斗死,至今磷火遍荒城。
诗句:他时旄节总书生,军覆潼关国已倾。
译文:将来的时候,那些手握旄节的文人将总领天下,但如今却已经国家倾覆了。
注释:旄节:古代官员的象征物,这里指文人。总领:领导。
赏析:此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忧虑。他认为未来的文臣将主导天下,但现实却是国家已经灭亡。这种对比让人深思。
北固山,位于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这座山因其险峻和壮丽而著名,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 危磴侵云策杖遥:这里的“危磴”指的是陡峭的台阶,“侵云”则表示它们延伸到云端之上。诗人通过这些词语,形象地描绘出了北固山高耸入云的特点。“策杖遥”则表明诗人正在徒步攀登这座山峰。 琳宫积翠拥岧峣:琳宫指的是美丽的宫殿,“积翠”表示山上覆盖着翠绿的树木,而“巀峣”则形容山峰的高耸
【注释】 中涓:宫中的低级官吏。 玉勒:镶嵌玉石的马笼头。 翡翠裘:用翡翠羽毛织成的裘衣。 大堤头:指秦淮河岸边。 中车府:汉代官名,掌管皇帝出行的车驾仪仗。后泛指侍从之职。 汉宫官:指汉武帝时期侍中的官名。 长秋:皇后所住的官室。 乱抛金弹:在垂杨外乱掷金弹。 列坐琼筵:排坐在华美的筵席上。 绿水周:绿色的水面周围。 鸣珂:马嚼子的响声。 声势能移北斗杓:声势浩大,足以影响北斗星的位置。 威灵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以及人们对于春天的感受。下面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1. 春雪篇:这是一首诗的题目,描述了春天的雪景。 2. 长安二月春初好:长安(现在的西安)在春天的二月开始变好,春天的气息开始弥漫。 3. 舒红袅绿青楼道:鲜艳的花朵和嫩绿的叶子在春天的早晨铺满了通往青楼的道路。 4. 七成宝帐夜微温:夜晚,宝帐(华美的帐篷)里的温度微温。 5. 五出霏霏点芳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语言的鉴赏和理解。解答此类题,要求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所涉及的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此题是一道综合题,涉及了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考生要逐句翻译并分析,然后结合诗句内容作答。本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秋水的描绘,表现了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感慨。“人物江东故不群”,这是写景,通过写秋天的景象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爱;“剑花诗草日纷纷”
巑岏古戍倚层丘,冰雪长凝万古愁。 天接燕台劳北望,水趋辽海羡西流。 三更梦破孤城笛,六月寒生久客裘。 醉揽短衣随羽猎,呼鹰驰马一销忧。 注释: - 巑岏:形容山势高峻的样子。 - 层丘:层层叠叠的丘陵。 - 冰雪长凝:冰雪覆盖的景象。 - 天接:天空与地面相接。 - 燕台:古代建筑,位于北方。 - 水趋:水流的方向。 - 六:古代计时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 - 寒生:寒冷降临,形容天气变冷
诗句: 幽燕都会历元明,九鼎迁来自旧京。 译文: 幽燕之地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九鼎的迁移从旧京城开始。 注释: - 幽燕:指北京地区,历史上曾是北方的重镇和帝王都城。 - 九鼎:古代传说中夏商周三代传国的重器,象征国家政权。 - 迁自旧京:表示从旧京城开始迁移,可能指的是元朝定都北京。 赏析: 首句“幽燕都会历元明”描绘了北京地区的历史地位和变迁,暗含着这座城市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诗句释义 1 白露初零玉溆葭: 这一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色。白露是秋季的第一种霜,它标志着天气转凉,露水开始出现。"玉溆葭"可能指的是一种植物或自然景观,"玉"和"葭"都是美玉的意思,形容其质地光滑而美丽。 2. 商声萧飒动京华: 这句描述了声音的特点。"商声"通常指音乐中的一种调式,"萧飒"形容声音低沉而有力量,能引起人的深思或共鸣。"动京华"意味着这种声音在京城引起了轰动或反响。 3.
高梁桥下春波绿,朱城叆叆衔朝旭。 大道东连紫禁开,晴峦西映金堤曲。 榆燧千家火乍收,柳丝万缕春初足。 龙马银鞍车似水,貂蝉宝盖人如玉。 玉人调笑倚余酲,红粉青娥拥出城。 新声瑶瑟惟愁和,高揖金鞭不问名。 俱攒翠幰红尘喑,共指芳园画阁明。 芳园画阁春常羡,绣户璇窗人不见。 经年花草任荣凋,一日笙歌恣游宴。 桃李枝头日欲斜,云軿今夜宿谁家。 十三学舞矜回雪,二八怜春叹落花。 落花转眼飘芳甸
【注释】 幽燕:指幽州(今北京市),是战国时燕国的都城,汉初曾为刘氏诸侯国,后为郡治所,故称。古营州:唐置幽州,治所在蓟县(今天津市蓟州区)。 碛:沙漠。惊沙起客愁:形容荒凉之地的沙尘使诗人产生乡愁。 万里关山:万里长城,关山:关隘与山岭,泛指边塞。重出塞:多次从边关出来。 一天风雨漫登楼:登高楼远望,只见天空一片灰暗,下着大雨。 吟诗:指诗人自己作诗抒发情感。每共:常常。哀箫咽
【注释】 白狼河:指白狼河上。白狼河,又称潢水、潢池河,即今黑龙江。京师:指京城,这里指洛阳。七萃旌旗:指朝廷的仪仗。三朝剑佩:指历代皇帝所佩之剑。伏波铜柱:指南越王赵佗在南海建立南越国时,曾用“伏波”作为封号。成功:指平定南越。横海戈船:指南宋初年,李显忠等在广东海面击败倭寇,献捷朝廷。余黎:泛指百姓。输将:运粮送至前线或边关。争恨:都怨恨。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史之作,借古讽今,借古讽今
燕京杂诗其二 中书罢省启文渊,阁老仍专宰相权。 非少萧曹扶汉日,终如牛李乱唐年。 荒陵石马寒风里,废沼金凫落月前。 行过黄扉长太息,虚将误国恨中涓。 注释: 中书:指中书省。古代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之一,负责起草诏令文书。启文渊:启文是指皇帝的诏书,文渊是指文章渊博,引申为深谋远虑。阁老:指内阁大学士,是明朝设立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高级官员。宰相权:宰相的权力
燕京杂诗其二 片石才看勒汉铭,几番烽火照彤庭。 腹心未见恢河套,肩背何缘割大宁。 千帐美人歌夜月,四郊残鬼哭秋星。 高皇颇有都秦意,遗恨当年失地灵。 注释: - 诗句一描述了一块石头上刻有汉武帝的铭文,几次经历了战火的洗礼,照耀着宫廷。 - 诗句二表达了内心对恢复河套地区(今内蒙古黄河沿岸一带)的渴望,却不知如何实现,也担忧因此失去领土。 - 诗句三描绘了在夜晚月光下,千个帐篷中传来的歌声
燕京杂诗其二 烈皇亦是英明后,辛苦兴邦反丧邦。 南渡有臣曾死诤,西征无将不生降。 鹃枝血洒春宫六,龙驭魂归夜阙双。 差幸孝陵弓剑地,寇氛犹自限长江。 注释: 1. 烈皇:指的是南宋的皇帝,此处特指宋高宗赵构,他是南宋的开国皇帝,但后期因金军的威胁而逃往江南,建立了南宋王朝。 2. 英明后:英明的君主,这里特指宋高宗赵构,他在位时期虽然有过一些英明的政策,但在面对外敌时却显得力不从心。 3.
燕京杂诗其二 安定门西旧教场,朱旗玄纛岁翱翔。 风云尚想团营壮,狐鼠多从禁旅藏。 没马乱蒿迷废垒,惊人斜雁起回冈。 霜前北望松楸少,千里平芜落照黄。 注释: 1. 燕京杂诗其二:这是一首关于安定门西旧教场的诗,共两句。 2. 安定门西旧教场:指位于北京市安定门西的古代军事训练场地。 3. 朱旗玄纛:红色的旗帜和黑色的旌旗,是古代军队的标志。 4. 岁月翱翔:形容军队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 5.
燕京杂诗其二 芳湖西绕夹城隈,翠辇龙舟昨日来。 波黑夜腥秦苑血,风黄秋卷汉宫灰。 朱楹系马肥瑶草,锦袖呼鹰下玉台。 何处如云行十二,洗妆楼上镜重开。 注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燕京杂诗》中的第二首。诗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赏析:这首诗以“燕京杂诗”为题,通过描绘燕京的历史风貌和自然景色,展现了作者对这座城市的独特感受和深刻印象。全诗以时间为线索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以下是对每一行的逐句释义: 燕京杂诗其二: 朱城绣岭接西山,缥缈花宫紫气间。 塘上水嬉陈百戏,楼头春望出双鬟。 干戈满地天方怒,台榭无人月不还。 惟有金鱼池畔路,三春游马暂回环。 注释: 1.朱城绣岭接西山:描述了一个华丽的城市(朱城)和秀丽的山峦相连的景象。绣岭是指山上有如锦绣一般的植被,而朱城则可能指的是城中的建筑色彩艳丽,如同用红砖瓦建成的城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