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采黄精挂杖头,山南山北几经秋。
半筐秀色添新味,满把繁英尽浣愁。
骨格拚教如瘦鹤,江湖何处不饥鸥。
安能独效灵均意,欲种糇粮偏九州。

《咏菊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此诗为其中的第八首,写于公元770年(唐玄宗天宝九载)。当时杜甫在成都草堂定居后,曾游历于四川各地,特别是到梓州、阆州一带,与当地官员和人民交往甚密,并作有《咏怀古迹五首》、《咏怀古迹四首》等诗篇。这组诗以菊花为题材,描写了菊花的形态和生长环境,以及人们对菊花的赞美之情。

下面是这首诗的内容:

采采黄精挂杖头,山南山北几经秋。
半筐秀色添新味,满把繁英尽浣愁。
骨格拚教如瘦鹤,江湖何处不饥鸥。
安能独效灵均意,欲种糇粮偏九州。

注释:

  • 采摘采集黄精挂在头上,山南山北经过了几次秋天。
  • 一半筐子里的菊花色彩鲜艳增添了新的香气味道,全部采摘下来清洗掉忧愁。
  • 菊花的枝干骨骼就像瘦弱的鹤一样,在江湖中到处可见饥饿的鸥鸟。
  • 怎么能够独自效仿屈原的意愿,想要种植粮食偏袒九州呢?

赏析:
这是一首咏菊的诗,通过描绘菊花的生长环境和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菊花的喜爱之情。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和比喻,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第一句“采采黄精挂杖头”,描绘了菊花被采摘下来的场景,黄精是一种植物,通常用于制作中药或食品。将黄精挂在杖头,可能意味着采摘的人正在寻找药材或准备食物。这种细节描写增加了诗歌的真实感。

第二句“山南山北几经秋”,表达了菊花生长环境的广阔和时间的长久。这里的“秋”可能是指季节的变化,也反映了菊花在自然界中的顽强生命力。

第三句“半筐秀色添新味”,进一步描述了菊花的特点。半筐的菊花色彩鲜艳,给人们带来了新的香气和味道。这个意象传达了菊花的美丽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第四句“满把繁英尽浣愁”,则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展开。菊花的繁英被采摘下来清洗掉忧愁,表达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需要乐观的态度。

第五句“骨格拚教如瘦鹤”,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菊花的枝干骨骼就像瘦弱的鹤一样。这样的比喻既形象又具有象征意义,暗示了菊花的坚韧和高洁。

第六句“江湖何处不饥鸥”,则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无论在哪里,都可以看到像饿鸥一样的人们,他们在寻求食物和生活。这个比喻表达了人生的艰难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最后一句“安能独效灵均意,欲种糇粮偏九州”,表达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他希望能够像屈原那样追求理想,同时也希望能够为天下人做出贡献。这里的“灵均”指的是屈原,而“糇粮”则是指食物和粮食。这句话表明了诗人对于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的认识,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