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苦三联月,还家忽暮春。
庶人宜往役,吾道敢辞贫。
未得销形影,何能作隐沦。
桃源虚设想,莫认记为真。
【注释】
劳苦三联月:辛苦劳作了三个月亮。
还家忽暮春:突然回到家,但已是暮春时节。
庶人宜往役:普通人应当去服役。
吾道敢辞贫:我的志向岂能因为贫穷而放弃呢?
未得销形影:没有消除形体与影子。
何能作隐沦:如何能够隐居遁世。
桃源虚设想: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无的理想境地。
莫认记为真:不要把它当作真实的事情去追求。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中的名句,全诗如下:
昔者战场之上,有秦将白起,率百万之众,破韩上党,拔魏两城,杀上将赵括,降其军四十万人,于是东出井陉,南临洛水,北决河梁,斩陈涉、吴广于荥阳之外,遂乘胜长驱而西,至于咸阳之下矣。此所谓劳苦三联月者也。然当其凯旋之日,则已家更空乏,赋此吊古战场之文也。
首二句写战前准备,“劳苦”二字概括全篇,突出战争的残酷性。“三联月”即三个月份,这里指三个月,说明战事持续的时间之久和战斗之激烈。
第三句“还家忽暮春”,点明出征时间。“还家”是说从前线返回家中,“忽”字写出了时间的突然和意外,表明作者没有想到会这么快就结束了战斗。“暮春”指春天的最后阶段,这里用来反衬战争的残酷。
第四句“还家忽暮春”,点明出征时间。“还家”是说从前线返回家中,“忽”字写出了时间的突然和意外,表明作者没有想到会这么快就结束了战斗。“庶人宜往役”,“庶人”指普通百姓,“宜”表示应该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老百姓都应当去服役,作者用“宜”字来强调这种观点。“吾道敢辞贫”,意思是我的人生价值不应该被贫穷所限制。作者以自己为例,表达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第五、六两句“未得销形影,何能作隐沦”,意思是如果不能消除自己的形体和影子,又怎么能隐居遁世呢?作者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名利的追求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第七句“桃源虚设想,莫认记为真”。意思是桃花源只是虚构的理想境界,不要把它当作真实的事情去追求。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即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他认为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无的理想境地,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性和对名利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对桃花源的描绘,也暗示了一种超越现实、追求理想境界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