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度重阳忆壮游,况逢佳节更登楼。
临风有客开襟挹,入座何人借箸筹。
平远江山天淡荡,高寒云物影沉浮。
凭栏几遍难成句,崔灏题诗在上头。

【解析】

此诗首二句是说“重阳节”的“登高”习俗,是人们抒发情感的传统方式。诗人在“重九”时节“登高”,自然会想起过去与友人一起“壮游”的日子。“况逢佳节更登楼。”意思是说在这美好的节日里,更令人怀念过去的“壮游”。这里既点出“重九”、“登楼”,又暗示了作者的怀旧之情。第三句是描写“登楼”时所见所闻。“临风有客开襟挹”,“有客”是说诗人看到有人正在“登楼”。“开襟”是张开衣襟迎风,形容“登楼”的人兴致很高。“挹”是指用手捧起。“入座何人借箸筹”,是说“入座”的是一些文士雅士,他们正用筷子作“筹”,议论国家大事。“何人”即指这些人,“借箸筹”即指他们正在用筷子作“筹”,议论国家大事。“筹”在这里是借用,意思是说这些文士雅士正用筷子作“筹”,讨论国事。第四句是写江山景色,也是诗人的抒情之笔。“平远江山天淡荡,高寒云物影沉浮。”“平远”是平坦、开阔的意思。“淡荡”是指天空中的云彩飘荡不定。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辽阔的江面,平静而舒展的天空,飘荡不定的云彩,映衬出一片空阔、宁静的景象。“高寒”是形容天气寒冷之意。“云物影沉浮”是说高高的山峰上,云雾缭绕,山峦起伏,变幻多端,给人一种朦胧迷离的感觉。这里既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又是诗人对当时政治形势的一种隐喻。第五句是写自己登高时的感受。“凭栏几遍难成句,崔颢题诗在上头。”“凭栏”是说站在栏杆旁边。“几句”是说登楼观景时,诗人反复地思索,但一时还难以找到合适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崔颢题诗在上头”,这是说诗人站在栏杆旁,看着眼前的景色,想到崔颢当年登高时也一定有这样的感慨吧!最后一句是写崔颢登楼观景时的感叹。“凭栏几遍难成句,崔颢题诗在上头。”意思是说诗人站在栏杆旁,看着眼前的景色,想到了崔颢当年登高时也一定有这样的感慨吧!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公元768年(大历三年)秋天。此时杜甫流寓夔州(今四川奉节),他目睹了当地人民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痛苦生活,心中十分痛苦。因此他写下了这首《重九日行次遂城》一诗,表达了他对这种生活的同情和感慨。

第一联“两度重阳忆壮游,况逢佳节更登楼。”诗人回忆过去重阳节时与朋友一同登高的场景,并借此抒发自己对于当前政治局势的忧虑和悲叹。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个节日里会举行登高赏菊等户外活动,以此寄托对生活的希望和祝福。本诗以登高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的感慨。第二联“临风有客开襟挹,入座何人借箸筹。”诗人描绘了一群文人雅士正在登楼观景的情景。他们挥袖开襟迎风,互相交流着各自的感想。其中有些人正在用筷子作“筹”,讨论国家大事。这里的“何人”指的是那些正在用筷子作“筹”的文人雅士们。第三联“平远江山天淡荡,高寒云物影沉浮。”诗人通过描绘江山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于政治形势的担忧。诗人认为当前的江山景色虽然美丽壮观,但却不能改变国家的政治局势。第四联“凭栏几遍难成句,崔颢题诗在上头。”诗人站在栏杆旁,看着眼前的景色,思考了很久却始终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时他想到了崔颢当年登高时也一定有这样的感慨吧!最后一句“凭栏几遍难成句,崔颢题诗在上头。”是说诗人站在栏杆旁,看着眼前的景色,想到崔颢当年登高时也一定有这样的感慨吧!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关切。同时,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显得生动、形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