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檐竹壁半耕农,士女于今罢斥烽。
山色千年森虎豹,潮声万里撼蛟龙。
朝裘午葛边岚异,挝鼓催航野渡冲。
自是天开南极处,向来裸发也雍容。
台湾杂咏
茅檐竹壁半耕农,士女于今罢斥烽。
山色千年森虎豹,潮声万里撼蛟龙。
朝裘午葛边岚异,挝鼓催航野渡冲。
自是天开南极处,向来裸发也雍容。
注释:
- 茅檐(茅草屋顶的小屋子):简陋的住所或居所。
- 竹壁(竹子制成的墙壁):指用竹子搭建的墙或建筑。
- 土:古代一种耕作方法,将土地翻耕后再覆盖上一层土,以促进土壤熟化和提高作物产量。
- 烽(烽火台):古代用来传递军事信息的建筑,通常设有观察哨和火把,用于夜间报警或白天瞭望敌情。
- 山色:山的颜色或景色。
- 森:形容词,密集、繁多。
- 虎豹:动物名,猛兽类,代表森林中的野生动物。
- 潮声:海洋潮汐所产生的声音,有时被比喻为自然界的巨浪。
- 衮(guàn): 朝服,天子或高级官员外出时所穿的衣服。
- 葛(gé):一种植物,叶子可编成绳或带。
- 挝(zhā):敲打。击鼓。
- 雍容:形容人的态度端庄、从容不迫。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台湾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象。诗人通过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台湾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首联“茅檐竹壁半耕农,士女于今罢斥烽”表达了对台湾农村生活的赞美。茅檐竹壁代表着简朴而宁静的生活氛围,而“半耕农”则反映了当地居民勤劳务实的精神。同时,“罢斥烽”意味着战争的结束,和平的到来,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定繁荣的祝福。
颔联“山色千年森虎豹,潮声万里撼蛟龙”,则进一步描绘了台湾的自然美景。“山色”与“潮声”分别代表了台湾的自然景观和水文特征,而“森虎豹”与“撼蛟龙”则形象地表达了大自然的磅礴气势。这些自然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画卷,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颈联“朝裘午葛边岚异,挝鼓催航野渡冲”则展现了台湾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活动。朝裘午葛指的是不同季节的气候和植被,而“边岚异”暗示了台湾沿海地区的独特风貌。挝鼓催航野渡冲则描绘了渔民们忙碌劳作的情景,展现了台湾人民勤劳朴实的品质。同时,这也体现了台湾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历史地位和文化特色。
尾联“自是天开南极处,向来裸发也雍容”则是对台湾地理位置和历史传统的总结与升华。“天开南极处”意味着台湾位于世界屋脊之上,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裸发”则形象地描述了台湾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即裸体而行,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尊重和依赖;而“雍容”则描绘了台湾人民端庄、从容不迫的性格特点。整首诗通过对台湾自然景观、人文历史以及民俗风情的描绘,展现了台湾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它不仅是对台湾美丽风光的赞美,更是对这片土地深厚情感的表达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