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声啼煞白门乌,法曲飘零慰胜无。
亡国何曾到商女,为邻应悔听吴歈。
难逢笼袖骄民世,再见当场出丑图。
愁念家山声入破,大千秋色上氍毹。

这首诗是明代文人李攀龙的《同姜庵听歌并寄询先七弟上海》。下面逐句解析:

恶声啼煞白门乌,法曲飘零慰胜无。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在繁华的南京城,一群乌鸦被刺耳的声音吓飞,而优雅的乐曲却能抚慰人们的心志,让人们忘却烦恼。这里的“恶声”指的是刺耳的音乐,“白门乌”指南京城的乌鸦,而“法曲”则是指高雅的乐曲。这两句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不同音乐风格的评价,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

亡国何曾到商女,为邻应悔听吴歈。

这句诗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音乐的感受和思考。他认为,那些在亡国时期仍能自得其乐的商人女子,并不值得同情。而对于那些因为听了淫荡之音而感到后悔的人,作者更是不以为然。这里的“商女”指的是那些沉迷于音乐、不顾国家存亡的女子,而“吴歈”则是指淫荡的音乐。这两句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于音乐与道德观念之间关系的看法。

难逢笼袖骄民世,再见当场出丑图。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古代官场中的场景:那些身着华丽衣物、自命不凡的官员们,往往只是表面风光,实际上却是一副骄横跋扈的样子。而那些敢于直面现实、敢于批评时政的人,却被看作是可笑之人。这两句通过对古代官场的描述,讽刺了那些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实质、只顾面子不顾里子的社会风气。

愁念家山声入破,大千秋色上氍毹。

最后一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他听到家乡的声音时,会感到无比的忧伤和痛苦。而在他心中,这些声音就像是一首优美的曲子,让他感到无比的愉悦。这里的“大千秋色上氍毹”指的是一种古代乐器——笙,它的声音悠扬动听,如同在地毯上跳跃一般。这两句通过对家乡声音的描述,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李攀龙在一次宴会上听到姜庵听歌时的感慨之作,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音乐的理解。全诗运用典故、比喻等手法,将音乐与历史、现实相联系,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同时,诗人也通过音乐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诗既有深沉的历史感,又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展现了李攀龙独特的艺术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