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老矣尚无成,弄笔窗光偶寄情。
痴钝岂能凡骨换,衰慵莫悟担夫争。
何轻羲献无馀子,钱诡斯冰至小生。
千古是非谁论定,忘机早已薄浮名。
学书老矣尚无成,弄笔窗光偶寄情。
痴钝岂能凡骨换,衰慵莫悟担夫争。
何轻羲献无馀子,钱诡斯冰至小生。
千古是非谁论定,忘机早已薄浮名。
注释:
- 《协平兄以诗赞予隶书次韵答之》——陈曾寿在收到朋友的诗歌后所作的回答诗。
- 学书老矣尚无成——意指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但对书法的学习仍未有所成就。
- 弄笔窗光偶寄情——在微弱的灯光下用笔来寄托情感。
- 痴钝岂能凡骨换——表达出自己虽有些愚笨,但不愿意通过改变身体来改变自己的本质。
- 衰慵莫悟担夫争——形容自己因衰老而懒惰,不愿去理解那些为生活奔波的人们的斗争。
- 何轻羲献无馀子——羲献是古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字,这里比喻自己的作品虽好但并不突出。
- 钱诡斯冰至小生——形容自己虽然有才华,但是不够大器晚成,不被大众所看重。
- 千古是非谁论定——意指世间的是非对错由谁来评判都难以定论。
- 忘机早已薄浮名——表明作者追求的是内心的清净和超脱世俗名利的态度。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陈曾寿晚年对于艺术与生活的一种态度反思。诗中“学书老矣尚无成”透露出他对书法技艺提升的执着追求与岁月流逝带来的无奈。然而,他并未因此放弃,而是选择在有限的时光里寻找心灵的寄托。
“痴钝岂能凡骨换,衰慵莫悟担夫争”,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性格特点的认识与接受。他认为,人的性格和命运无法通过简单的改变或努力来彻底转变,而是需要顺其自然地面对生活的起伏变化。这里的“担夫争”暗喻了社会上的种种纷争与斗争,诗人选择了远离这种喧嚣。
在“何轻羲献无馀子”中, 陈曾寿展现了一种谦逊的态度,认为即使自己的作品受到赞誉(“羲献”),也不能因此而自满。这反映了他在艺术上追求精进的同时,也注重保持谦逊的品质。
最后两句“千古是非谁论定,忘机早已薄浮名”则是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体悟。他认为,世间的是非得失,终究难逃历史的长河去评判,个人应当专注于自身的修炼和内心世界的丰富。同时,他也表达了超然物外、不为世俗名利所累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高洁的人格追求。
这首诗不仅是陈曾寿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与感慨,也是对当下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的困惑和挑战的一种独到见解和心灵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