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谪惠州,携手葛与陶。
孤光如海月,寒镜阅滔滔。
清吟却老至,宁止诗中豪。
我生百世下,忧端两相高。
开卷若有得,往往破愁牢。
残灯守菊影,藉寐同寒宵。

苕雪与觉先弟先后寄菊数十种日涉小园聊复成咏

东坡谪惠州,携手葛与陶。

孤光如海月,寒镜阅滔滔。

清吟却老至,宁止诗中豪。

我生百世下,忧端两相高。

开卷若有得,往往破愁牢。

残灯守菊影,藉寐同寒宵。

【注释】:

苏轼(1036-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嘉祐二年(1057年)与苏舜钦并举进士。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贬。晚年在惠州、儋州居住,生活极为贫苦。此诗是苏轼在贬谪期间所作,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感悟。

苕雪:指苏轼的好友、诗人黄庭坚(号苕雪)。

觉先弟:黄庭坚的弟弟黄觉先。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谪居惠州期间所作的一首咏物诗。通过对菊花的描写,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感悟。

首句“东坡谪惠州,携手葛与陶。”点明主题,描绘了东坡在惠州时与黄庭坚等人携手共度艰难岁月的情景。这里的“谪”指的是被贬谪,而“葛与陶”则是借用两位古代文人的名字来象征东坡和黄庭坚之间的友谊。

颔联“孤光如海月,寒镜阅滔滔。”通过比喻的手法,描绘了月光如海般辽阔,照映出无边无尽的江水波涛翻滚的景象。这里的“孤光”象征着孤独而坚定的信念,而“寒镜”则暗示着内心的冷静与坚韧。

颈联“清吟却老至,宁止诗中豪。”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他认为只有清吟才能驱散心中的忧虑和疲惫,而诗歌中的豪放之气则是他追求的理想境界。这里的“却老至”意味着面对困境依然保持年轻的心态,而“宁止诗中豪”则强调了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追求豪迈风格的决心。

尾联“我生百世下,忧端两相高。”则是对全诗的总结。他指出自己虽然生于百世之后,但仍然担忧世事沧桑、人心不古等问题。这里的“忧端”指的是忧愁的根源,而“两相高”则暗示着两者相互映衬、共同存在的状态。

整首诗以咏菊为题,通过对诗人与友人在惠州共度艰难岁月的情景描绘,以及对其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之美的领悟。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在逆境中坚持信念、追求理想的决心和勇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