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藏仲圭天目松,敝箧龙飞惊壁破。
分写第三第四株,胜迹吴倪世传播。
梦想此山三十年,佳游往往逢抑挫。
初喜官长灵运来,邀往携朋飞雨堕。
已惊平生得未有,鞭镫回旋莽屏佐。
山川奇丽自千载,袍带天人往无那。
晚投下院鸦噪林,晨蹑层峰蚁旋磨。
荡胸云海空复空,夹道曾无松一个。
出没腾拿影飘忽,作鳞之而一瞥过。
众仙纷纭拥灵君,笏玉微茫受朝贺。
中峰身到竟何睹,天眼真形妨笔涴。
钟声唤客到寺门,净竹交加不敢唾。
插天殿角时有无,敷榻虚堂挟云卧。
幢幢灯影忍寒滴,拥鼻吴吟仍唱和。
安得出寻第一松,树王突兀眼中大。

【注释】

①藏:收藏。②“敝箧”二句:指诗人在昭明寺所藏天目松,被风吹破。③“分写”二句:指将天目松的第三、第四株分别题写下来。④吴倪:即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⑤抑挫:指仕途不顺。⑥鞭镫回旋:形容马行迅疾。⑦“山川”四句:指山水奇丽,景色千载不变。⑧袍带:指文官所穿的袍服与冠带。⑨无那:无可奈何。⑩曾:竟。⑪鳞:像鱼鳞一样。⑫笔涴:笔误沾污。⑬钟声:寺庙里的报时钟声。⑭交加:交错排列。⑮敷榻:铺设床铺。⑯拥鼻:《庄子·逍遥游》载,庄周梦见自己乘着云彩飞行,在半空中,他感到十分轻松愉快,于是他就用手捂住鼻子。⑰安得:哪能。⑱树王:指天目松。⑲突兀:高耸入云,直插天际的样子。⑳唱和:相互酬答。㉑幢幢:形容灯影闪烁不定。

【赏析】

此诗作于元嘉十六年(409),是诗人辞家东归时所作,当时诗人已四十岁。诗中以咏物为主,通过描绘昭明寺天目松,表达了作者对山林生活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不满,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首联“我藏仲圭天目松,敝箧龙飞惊壁破。”诗人将自己珍藏的天目松放在昭明寺内进行吟咏,表达了诗人对这棵古树的喜爱之情。同时,诗人将“敝箧”比喻为“龙飞”,形象地描绘出自己的情感波动,以及这棵天目松给诗人带来的震撼感。

颔联“分写第三第四株,胜迹吴倪世传播。”诗人将天目松的第三、第四株分别题写下来,以此纪念这棵古树。这里用“胜迹吴倪”来赞美天目松的历史悠久和名声远扬,也反映了诗人对这棵古树的敬仰之情。

颈联“梦想此山三十年,佳游往往逢抑挫。”诗人回忆自己在昭明寺的岁月,感叹自己在这棵古树下度过了三十个春秋,但仕途却一直不顺利。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辛酸。

尾联“初喜官长灵运来,邀往携朋飞雨堕。”诗人在昭明寺遇到一位官员,邀请他去游玩,并带着朋友一起骑马飞驰在雨中。这里展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美好回忆,以及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畅游的乐趣。

整首诗通过咏物,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不满,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