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崖巃嵷俯浩荡,盘鶄风高身欲傍。
人间尘忧不到处,心在塔铃相轮上。
淮南烟树渺千里,江左群峦叠高浪。
瘴合海门深复深,穿射红鳞献奇状。
暝钟初发起江声,洄激噌𠴈作悲壮。
独抱琴心忍终古,山门孤桐为惆怅。

【解析】

  1. 诗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巃嵷”意为“高耸陡峭”,“相轮”是佛教中的轮状物。“淮南烟树渺千里”指淮南(今江苏)的山水景色,渺远广阔;“江左群峦叠高浪”是指江南地区山峦重叠,波涛汹涌。“穿射红鳞献奇状”是说鱼在水中穿梭游动,好像在向人们献上奇特的姿势。“孤桐”即独木成林,此处指山门旁的古桐。
  2. 赏析:诗人登上印楼、厚先公渚后,又到了别峰庵观落日,最后回到定慧寺山门前。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登高望远所见之景,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内心的孤独之感。
    【答案】
    译文:
    高峻的峭壁陡立,高入云霄俯视浩渺天地,风势强劲吹来,我的身体似乎要贴近它。人间尘忧无处可逃,心却飘荡在塔铃和相轮之上。淮南的烟波浩渺,仿佛千里之外。江南的群山叠嶂,宛如波浪起伏。瘴气浓重的地方海门更显深邃,海水穿过岩石喷薄而出,像一条条红色的鱼。黄昏时刻,钟声刚刚响起,江水的声音也随即传来,激荡的水声让人感到悲壮。抱着琴的心一直忍到终古,而山门边那棵孤独的梧桐却让人感到惆怅。
    赏析:
    首句写诗人登山时的感受。“削崖巃嵷”两句写诗人登山时的情态:高峻峭壁陡立于天,直插云霄,俯视浩渺天地,风势强劲吹来,身体似乎要贴近它。这两句极富动态感,表现了诗人登临高处的豪迈情怀;“人间尘忧不到处”,则点出了诗人登高的目的——消解世俗的烦恼。
    三、四句写诗人观赏落日之后的感受。“心在塔铃相轮上”一句,既写出了塔铃和相轮的形象,又表达了诗人此时心境的微妙变化,由外而内,从形而神地刻画出诗人内心世界。诗人站在高高的山顶,眺望着茫茫的淮水和绵延不绝的群山,他看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生机勃勃的景物,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但同时也意识到人的生命有限,不能摆脱世间的烦恼和忧虑。这种感受使得他在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
    五、六句写诗人在山中行走时所见到的景象。“淮南烟树渺千里”两句,描绘出淮南一带的自然风景,山峦叠嶂,烟雾弥漫,视野开阔,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向往和赞美之情。然而,诗人并未沉醉于此美景之中,而是继续前行,来到了江边。“瘴合海门深复深”两句,描述了海门一带的地理环境,瘴气弥漫,海门深处,使人感到神秘莫测。诗人在这里驻足观望,心中充满了好奇与敬畏之情。
    七、八句写诗人在海门处观潮的情景。“穿射红鳞献奇状”一句,描绘了潮水的动态之美。海水在岩石之间穿行而过,如同一条红色大鱼在海面上跳跃腾挪,形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这一景象不仅表现出潮水的壮观美丽,也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叹之情。
    尾联写诗人在山门前的情感体验。“暝钟初发起江声”一句,点出了时间已经接近傍晚,夕阳西下的时候。此时,江面上传来阵阵钟声,伴随着江水流动发出的声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听觉效果。这种声音既有节奏感又有韵律感,给人以宁静、平和的感觉。而“洄激噌𠴈作悲壮”一句,则是诗人内心的感受。诗人站在山门前,面对着滚滚长江流水,心中涌起一股悲壮的情绪,这种情绪既有对自然界的赞叹,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诗人登山观景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宏伟气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诗人以高度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相结合,创造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诗人的内心世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