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箫管遏行云,一盏华镫照夜分。
残局东林还未了,秀才复社又论文。

【注释】

秦淮:指南京秦淮河。杂诗:诗歌,这里泛指写景、叙事、抒情的文学作品。东林、复社:均为明代的文人团体。东林书院原为明成祖朱棣所建,后成为讲学场所;复社则是明末苏州文人组织,主张复古,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秀才、复社:都是对读书人的雅称。

【赏析】

《夜泊秦淮》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当年秦淮河畔的繁华景象和今日荒凉萧瑟之境的对比描写,借古讽今,抒发了诗人对晚明士人空谈心性而致国破家亡的悲慨。

首句“秦淮箫管遏行云”,描绘的是当年秦淮河畔箫声四起,如天边的流云被阻遏的景象,暗示着昔日秦淮河畔的繁荣景象。

次句“一盏华灯照夜分”,则描绘出了当年秦淮河畔灯火辉煌、热闹非凡的场景。这盏灯火不仅仅是照亮了夜晚,更照亮了人们的心房,使人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三、四句“残局东林还未了,秀才复社又论文”,则是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了当年东林书院和复社的兴盛与今日的衰落。东林书院曾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士人聚集的地方之一。而复社则是以陈子龙、侯方域等为代表的江南士绅集团。这两个文人群体在当时都拥有很高的声誉,他们不仅致力于学问的研究,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人群体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影响力和地位,最终走向了衰败。

这首《夜泊秦淮》通过对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忧虑之情。它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艺术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