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郎碑版照当时,立石争镌幼妇词。
谁似先生无愧色,斜阳下马拂残碑。
【注解】
- 介休:今属山西。
- 郭有道墓:郭有道,即郭子仪(719—781),字子仪,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 中郎碑版:指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唐肃宗时为郭子仪写的《郭将军碑》。“中郎”是郭子仪的封号。《新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子仪自以功高,上表请立石铭颂功德。”此碑文记述了郭子仪辅佐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的功绩。
- 争镌幼妇词:争:争斗;竞:争夺。指当时人们争相刻石来歌颂郭子仪的功德。
- 斜阳下马:指暮色苍茫之际,诗人在郭子仪墓前下马休息的情景。
【赏析】
此诗首句点明题旨,次句承上启下,三句写景叙事,四句议论抒情,五句描写动作,全诗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脉络清晰,浑然一体。
首句开门见山,直陈其事;第二句承上启下,由碑铭引出下文;第三句承接前句,写当时人们争相刻石来歌颂郭子仪的功德;第四句写暮色苍茫之际,诗人在郭子仪墓前下马休息的情景;最后两句写自己与郭子仪一样,没有愧色,只是趁着夕阳西下,在斜阳下的残碑旁,抚慰自己的心灵。
诗的首句用“中郎碑版照当时”一句,点出郭子仪的功名,为下文作铺垫,使读者产生一种强烈的期待感和兴趣。接着,“立石争镌幼妇词”一句又为后文作了有力的铺垫,因为当时人们争相刻石来歌颂郭子仪的功德,其中自然少不了要刻一些有关他的故事,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动人的叙述。
第三句话“谁似先生无愧色”,承接上句,写当时的人们争相刻石来歌颂,而郭子仪却没有丝毫的得意之色,这是多么高尚的人格啊!作者由此想到了自己的处境,不由得发出了感慨,但这种感慨并未直说出来,而是通过“谁似先生无愧色”一句委婉地表达了出来,既含蓄蕴藉,又意味深长。
第四句“斜阳下马拂残碑”,则进一步写郭子仪的形象。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身披残阳,手执长鞭,正在默默地抚摸着那块刻着他一生事迹的石碑,那神情是那么安详、恬静、从容。这一幅形象的画面,让人感到了一种深沉的美,一种崇高的美,一种超越时空的美。
末句“谁似先生无愧色,斜阳下马拂残碑”,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既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又是对后面几句的升华。从全诗的结构来看,它既起到了收束全篇的作用,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诗以“谁似先生无愧色”一句开头,以“谁似先生无愧色”一句结尾,一开一合,前后呼应,形成了完整的结构。同时,“谁似先生无愧色”一句又是诗中的精华所在,它把全诗的主题——赞美郭子仪不居功自傲的品质——集中地概括了出来。
从艺术手法来看,这首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的前三句是正面的描写,突出了郭子仪的高贵品格,而最后一联则是侧面的烘托,突出了郭子仪的谦虚精神。这种对比的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此诗还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中郎碑版照当时”、“争镌幼妇词”、“谁似先生无愧色”等都是比喻句。而“斜阳下马拂残碑”一句中,“残碑”是主语,“斜阳下马”是谓语,“拂”是动词,“残碑”是宾语,这样一组合,就构成了动宾结构和偏正结构的双重修饰关系。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也值得后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