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轻烟合,流观趣更闲。
僧穿樵径去,农带夕阳还。
野气平吞树,天光仄压山。
徘徊兴未极,纤月上柴关。

这首诗描述了一幅宁静的田园晚景,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首句“薄暮轻烟合”描绘了傍晚时分,天空中飘散着轻薄的雾气,给整个景色蒙上了一层朦胧的美感。这种景色通常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仿佛一切都被柔和的光线所笼罩。

第二句“流观趣更闲”,则表达了观看风景时的愉悦心情。这里的“流观”可以理解为在流动的观察中寻找乐趣,而“趣更闲”则强调了这种乐趣带给人的悠闲与自在。

第三句“僧穿樵径去”描绘了一位僧人在傍晚时分沿着小径行走的情景,这里的“僧”指代的是修行者,他们常常以行山为乐。这一景象增添了一丝神秘和宁静的氛围。

第四句“农带夕阳还”,则展示了农民们在夕阳下回家的场景。这里的“农”指的是从事农业劳动的人,而“夕阳”则象征着一天即将结束。这一画面让人感受到劳作的辛苦和生活的节奏。

第五句“野气平吞树”,描绘了夜晚来临时,野外的雾气弥漫开来覆盖了树木的景象。这里的“野气”可能指的是自然的气息,而“吞树”则形象地描绘了雾气的强大。

第六句“天光仄压山”,则进一步描绘了天空中月光斜照在山峰上的情景。这里的“仄压”形容月亮的光芒柔和而有力,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

最后一句“徘徊兴未极,纤月上柴关”,则是整首诗的结尾。诗人在欣赏完这宁静美丽的夜景后,仍然感到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满足,于是依依不舍地徘徊不去,直到月亮升起,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个美丽的地方。这里的“兴未极”表示诗人的心情还没有完全平静下来,而“纤月上柴关”则描绘了月亮渐渐升起的美丽景象。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活态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也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