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开秘阁集簪裾,巢许弹冠到石渠。
一自弓旌搜海岳,更谁蓑笠狎樵渔。
自惭金马人非选,共喜瀛洲地有余。
汉代几人夸博物,《子虚》争荐马相如。

”`markdown

长安即事

宏开秘阁集簪裾,巢许弹冠到石渠。

一自弓旌搜海岳,更谁蓑笠狎樵渔。

自惭金马人非选,共喜瀛洲地有余。

汉代几人夸博物,《子虚》争荐马相如。

注释

  1. 宏开秘阁集簪裾:描述皇宫中收藏着大量的珍宝,如同一个开放的图书馆,汇聚了许多才俊之士。
  2. 巢许弹冠到石渠:借用历史典故,巢父和许由是古代著名的隐士,他们辞官归隐,不愿为名利所累。诗人通过这一典故来表达自己渴望隐退的情怀。
  3. 一自弓旌搜海岳:表示自从皇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搜寻贤才以来,那些才华横溢的士子被广泛地选拔出来。
  4. 更谁蓑笠狎樵渔:反问句式,表示除了一些隐士之外,很少有人像陶渊明那样过着归隐生活,在山林间与樵夫渔夫为伴。
  5. 自惭金马人非选:诗人感到惭愧的是,自己虽然有才华但并未被朝廷选中任用。
  6. 共喜瀛洲地有余:这里指的是皇帝对海外领土的重视,认为其土地资源丰富而有余。
  7. 汉代几人夸博物:提到汉代时期有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博物学(自然科学)。
  8. 《子虚》争荐马相如:引用《子虚赋》的故事,其中汉武帝为了显示自己的文治武功,曾向马相如等众多文学家和能臣求取治国之策。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长安城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上人物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仕途的无奈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首联“宏开秘阁集簪裾”描绘了长安城内藏书丰富的景象,暗示了作者希望能在此找到施展才华的机会;颔联“巢许弹冠到石渠”则是借用历史上两位高洁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颈联“一自弓旌搜海岳”,反映了作者对于官场生涯的失望,以及对于隐退山林的憧憬;尾联“汉代几人夸博物”则进一步点出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个人才能未能被重视的感慨。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现实与过去,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世界。

译文

宏伟的皇宫中收藏着众多的珍宝,犹如一座无尽的图书馆。曾经的贤才们如今已不在仕,只留下空寂的门庭和斑驳的石渠。自从皇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搜寻贤才以来,那些才华横溢的士子被广泛地选拔出来。除了一些隐士之外,很少有人像我一样过着归隐的生活,在山林间与樵夫渔夫为伴。我为自己的才华未能被朝廷赏识而感到惭愧。我羡慕那些生活在瀛洲的人们,他们的土地资源是如此的丰富和富裕。汉代时期有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博物学。汉武帝为了显示自己的文治武功,曾向马相如等众多文学家和能臣求取治国之策。

诗句释义

  1. 宏开秘阁集簪裾:描述长安城皇宫中收藏着无数的珍宝,如同一座图书馆。
  2. 巢许弹冠到石渠:借用历史故事,巢父和许由两位高洁的隐士选择辞官归隐,不追求功名利禄。这里的“弹冠”意味着整理好帽子准备做官,而“石渠”则是指汉宣帝时修建的石渠阁。
  3. 一自弓旌搜海岳:表明自皇帝开始大规模寻找贤才之后,许多有才能的人被提拔到高位。
  4. 更谁蓑笠狎樵渔:反问句式,询问还有谁能够像陶渊明那样过上隐士般的生活,远离尘嚣,与自然亲近。
  5. 自惭金马人非选:自责没有在朝廷中找到合适的位置,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
  6. 共喜瀛洲地有余:表示对皇帝对海外领土重视的看法,认为土地资源是丰富的。
  7. 汉代几人夸博物:通过汉代时期对博物学的研究和实践,展示了那个时代学者们的博学多才。
  8. 《子虚》争荐马相如:提及《子虚赋》,这是一篇描写帝王狩猎的文章,汉武帝曾以此向朝臣征求治国之策。

诗歌背景

本诗写于唐代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当时诗人奉召回京途中经过长安。长安作为唐代的政治中心,也是诗人理想的仕途起点。然而在返回途中,诗人却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心灵失落和孤独感。这种心境可能与他个人的经历有关,也可能与社会大环境有关。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诗人可能感受到了一种无法实现抱负的挫败感,同时也可能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和忧虑。因此,他选择了以诗歌的形式来抒发内心的感受和对现状的思考。

诗歌主题

本诗的主题是关于人生道路的选择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诗人通过描绘长安城的景象,表达了对政治舞台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己不能被朝廷重视的无奈和遗憾。此外,诗中还涉及到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个人才华的反思。通过这些思考和表达,诗人展示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写作技巧

  1. 象征意义:长安不仅是政治的中心,也是诗人梦想的寄托地。长安城的繁华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形成了鲜明对比。
  2. 使用典故:诗中多次使用了历史典故,如巢许、马相如等人的形象,这些典故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
  3. 情感表达:整首诗洋溢着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个人才华未被认可的感慨,情感真挚且深沉。
  4. 语言运用:诗中的语言典雅而优美,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使得诗歌更加富有音乐性和画面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