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阑金井未经霜,一角疏阴蘸曲塘。
散发飘蓬怨归沐,落花团絮不盈箱。
树缘赐姓怜杨氏,恨写如眉托汉王。
传语行人莫攀折,年年清荫晕花坊。
【注释】
石阑金井:石栏杆、金井,指华丽的庭院。
未经霜:还没有被秋霜打过。
一角:一隅。
沾曲塘:映照在池塘里。
散发飘蓬:形容头发松散,像蓬草一样。
怨归沐:怨恨洗发沐浴,意指思念故乡。
团絮:比喻落花。
不盈箱:装不满一个箱子。
树缘:树的旁边。
赐姓:赐予姓氏。
怜杨氏:同情杨家。
恨写如眉:恨事如眉头般皱起。
如眉托汉王:比喻忧愁如眉毛一般紧锁。
传语行人:告诉过路的人。
莫攀折:不要攀折树木。
年年清荫晕花坊:每年都有清翠的树荫环绕着花坊。
【赏析】
此诗是诗人于唐僖宗乾符元年(874)流寓成都时所作,为《再叠前韵四首》之一。
“石阑金井”两句,写院中之景。石栏金井,华屋美池。虽未遭秋风之侵袭,但有一丝寒意却已渗透到池塘之中了。这寒意,既是自然气候所致,也是诗人心境所感。
“散发飘蓬”两句,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怨归沐”即“怨归”,指思归,而归家后却因种种原因不能如愿,只好在故乡的池塘边徘徊,以泪洗面,感叹人生之无常和世事之多变。“落花团絮不盈箱”一句,则形象地描绘出诗人眼中所见的凄凉景象:落花与残絮堆积成团,连一个装满它们的箱子都装不下了。这既写出了落花残絮之多,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无奈。
“树缘赐姓”两句,则是从更深层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诗人通过“树缘赐姓”这一典故,巧妙地将自己的身世与杨氏联系起来,表达了自己对杨家的同情和哀怨之情。同时,“恨写如眉托汉王”一句,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痛苦。这种忧愁和痛苦,如同眉毛一样紧紧地锁住他的心头,使他无法释怀。
“传语行人”两句,是诗人向过路之人发出的呼吁。他希望这些人能够理解他的遭遇,不要攀折他的枝叶,以免给他带来更大的伤害。这种呼吁虽然出自善意,但却显得有些无奈和悲凉。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他人的感受和安危。
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在乱世中的孤独、无助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故国的无尽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