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报啼声试凤雏,一番惊喜属吾徒。
林花垂尽馀朝秀,江月初昏照夜珠。
旁出适当扶荔挺,生稊终自济杨枯。
楹书旧业传人少,从此先生道不孤。
喜闻黄藜阁同年得子二首为报啼声试凤雏,一番惊喜属吾徒。
林花垂尽馀朝秀,江月初昏照夜珠。
旁出适当扶荔挺,生稊终自济杨枯。
楹书旧业传人少,从此先生道不孤。
【注释】
喜闻:听到好消息。
黄藜阁:指黄州(今湖北黄冈)。
同舍:同乡。
试凤雏:比喻培养人才。
惊:惊喜。
“林花”两句:《楚辞·九辩》:“余不忍为此态也。愿自申其志不忘进退。”王逸注:“言余不忍为是,愿自陈其志而不忘退步也。”这里指自己有培养后进的志向。
“旁出”两句:《庄子·徐无鬼》:“夫三王之圣相事亦大矣,穷变通之妙,非知古者莫能领其风骚。”
扶荔:扶桑、日出处。
济杨枯:《孟子·告子上》:“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吾为之平甚矣;此世之所以不治者。”朱熹集注:“谓民力竭于徭役,财用殚于征求,而天怒未至也。然犹有可平者,如扶桑日初出,其气尚微耳。”这里指后生可畏。
楹书:指科举考试。
“楹书”句:语出《论语》:“子游曰:‘吾友张也为人谋而不忠乎?’子曰:‘误矣!赐也何如?’曰:‘忠。’”
不孤:不会孤单。
【赏析】
本诗共四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这首诗作于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是作者与好友刘孝孙、范纯仁在黄州时所作。当时作者任黄州团练副使,与刘孝孙、范纯仁同官。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后生的关心和希望,抒发了作者自己的志趣和抱负,表达了作者对后学的殷切期望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表现了作者高洁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教育情怀。
首句“为报啼声试凤雏”,意思是要报答那啼鸣的声音就像试看凤凰一样去培养人才。这里运用了一个比喻,将人才喻为凤雏,表示对人才的珍视和培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人才的渴望和追求。
第二句“一番惊喜属吾徒”,意思是这次惊喜的事情都归我了。这里运用了一个夸张手法,将惊喜之事夸大为全部都归给作者,表现出作者对这次事件的重视和自豪感。同时,这句话也暗示了作者在这件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使得整个事件的处理更加顺利和圆满。
第三句“林花垂尽馀朝秀,江月渐昏照夜珠”,意思是树木的花朵虽然凋落但还有早晨的美丽,江上的月亮渐渐昏暗却照亮着夜晚的明珠。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凋落的花朵和明亮的江月相对比,既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也暗含了作者对自己事业的美好愿景。
第四句“旁出适当扶荔挺,生稊终自济杨枯”,意思是旁边的树木生长得正好,扶桑的枝条挺拔有力。这里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将旁边的树木比喻为扶桑、扶荔、杨树等,既突出了这些树木的生长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些树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这句话也暗示了作者对周围环境的熟悉和适应能力,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和真实。
第五句“楹书旧业传人少”,意思是科举考试中的楹书题目很少流传下来,说明后人学习机会较少。这里运用了设问的手法,提出一个问题并加以回答,既表达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关注和思考,也暗示了作者对后人的关心和期待。
第六句“从此先生道不孤”,意思是从今以后先生的道路不再孤单。这里运用了一种反问的手法,表示从此以后作者的事业将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同时,这句话也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信心和决心,表明他将继续努力前行,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作者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愿望等方式,展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教育情怀。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人才的培养和珍视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