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笑隋家令甲严,每缘俊语得猜嫌。
杨花垂向东风尽,枉杀当年昔昔盐。
《扬州怀古二首》是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的作品。这两首诗通过对隋炀帝游览扬州时的豪华船队和大运河的描写,隐含了隋炀帝被部将所杀的历史事实以及对唐王朝的警示。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堪笑隋家令甲严,每缘俊语得猜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隋炀帝奢侈无度、滥用权力的嘲笑。隋炀帝时期,隋朝国力强盛,然而在隋炀帝的领导下,却因为过度的奢靡与放纵,最终导致了国家的崩溃,诗人通过“俊语”讽刺了隋炀帝的行为,暗示了其因言获咎的结局。
“杨花垂向东风尽,枉杀当年昔昔盐”:诗人在这里用“杨花”来比喻隋炀帝的种种行为如同随风飘散的杨花,最终一无所获。而“枉杀”一词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隋炀帝行为的否定与批判,认为他的一切努力和成就都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成为徒劳。
“堪笑时人问我家,杖担云物惹烟霞”: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对于当时人们纷纷效仿隋炀帝的行为感到可笑的场景。诗人以“杖担云物”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些行为的不屑与嘲讽,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时局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
“金丹一粒定长生,须得真铅炼甲庚”:这句诗中的“金丹”和“真铅”都是道教中的修炼材料,诗人借此寓意着追求长生不老的道路。诗人通过对修炼过程的描述,表达了对道教修仙观念的认同,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于超脱尘世的向往。
“火取南方赤凤髓,水求北海黑龟精”:这句诗描述了道士们为了追求长生之道而采取的不同修炼方法。南火北水的修炼方式代表了不同的修行路径,诗人通过对这些方法的描述,展现了道教修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鼎追四季中央合,药遣三元八卦行”:这句诗中的“四德”、“三元”和“八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诗人通过对这些概念的运用,表达了对于宇宙秩序和人生哲学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对超然境界的追求。
“斋戒兴功成九转,定应入口鬼神惊”:这句诗中的“九转”是指道教中的一种修炼境界,诗人通过描述修炼者通过斋戒达到的境界,表达了对于修炼成果的肯定和赞美。同时,“入口鬼神惊”则形象地描绘了修炼成果的强大力量,能够让鬼神感到震惊。
“功满来来际会难,又闻东去上仙坛”: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成果难以实现的无奈和感慨。同时,“上仙坛”也暗示了诗人渴望得到超凡脱俗的能力,超越世俗的限制。
“杖头春色一壶酒,顶上云攒五岳冠”:这句诗描绘了道教修行者的生活场景,通过具体的描写,展现了他们清心寡欲、远离尘世的生活方式。同时,“五岳冠”也代表了道教中的最高荣誉和地位,诗人通过对这些象征的描绘,进一步突出了修行者的高尚品质。
“碧潭深处一真人,貌似桃花体似银”:这句诗中的“碧潭深处一真人”形象地描绘了道教中隐居修行者的生活状态。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生活在深山古刹之中,过着淡泊名利、追求道法自然的生活。同时,“貌似桃花体似银”则是对修炼者外貌和气质的描述,通过对比桃花的美丽和银光的纯净,展现了修炼者超凡脱俗的形象。
《扬州怀古二首》不仅是一首表达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之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诗歌。通过对隋炀帝及其统治下的扬州生活进行诗意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同时,诗歌中融入了道教修炼的元素,反映了作者对道家哲学的理解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