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溅金戈怒未平,毅然殉节一书生。
仓皇独表衔须烈,慷慨犹闻击笏声。
辽海魂归元鹤唳,蜀江祠在夜涛鸣。
即今恤难光宬纪,报国还留不朽名。
【赏析】
此诗是诗人为中宪大夫、崇庆州牧常公殉节而作。全诗八句,每句都紧扣“殉节”二字展开描写,并以此为主线贯穿全篇。诗的开头四句,以血溅金戈和毅然殉节的书生为切入点,写书生慷慨赴义的情景;五句以“仓皇”、“独表”等字突出书生忠烈不屈的形象;六句写书生魂归辽海,其声如鹤唳;七句写蜀江祠在夜涛中鸣响,似闻击笏之声;末两句抒发对书生的崇敬之情,并点明报国之心。
这首诗是一首悼亡诗。全诗八句,每句都紧扣“殉节”二字展开描写,并以此为主线贯穿全篇。诗的开头四句,以血溅金戈和毅然殉节的书生为切入点,写书生慷慨赴义的情景;五句以“仓皇”、“独表”等字突出书生忠烈不屈的形象;六句写书生魂归辽海,其声如鹤唳;七句写蜀江祠在夜涛中鸣响,似闻击笏之声;末两句抒发对书生的崇敬之情,并点明报国之心。
“血溅金戈怒未平,毅然殉节一书生。”这是诗的第一句话,也是整首诗的开端。这里,诗人首先通过描写“血溅金戈”这一壮烈场面来渲染气氛,然后紧接着写书生“毅然殉节”,表现了书生视死如归的大义凛然精神。“血溅金戈怒未平”一句,不仅写出了战斗激烈、残酷,而且表现出将士们杀敌的决心和豪情。而“毅然殉节一书生”则进一步突出了书生舍生取义的高尚品质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四句话,将读者引入一个悲壮、激昂的境界之中。
“仓皇独表衔须烈,慷慨犹闻击笏声。”第二句承接第一句而来,继续描写书生舍生取义的情景。这里,诗人以“仓皇”来形容书生面对死亡时的慌乱与无助,同时以“独表”形容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仍能挺身而出、慷慨赴义的英雄形象。接着,诗人又以“击笏声”比喻读书人临危不惧、从容赴死的英勇气概。这四句话,进一步描绘了书生舍生取义的崇高品质和英雄形象。
“辽海魂归元鹤唳,蜀江祠在夜涛鸣。”第三和第四句紧承前两句而来,继续描写书生舍生取义的情景。在这里,诗人以“辽海”代指边塞,以“魂归”表示书生英灵已归天界,同时以“元鹤唳”形容边塞雄壮的气势和威武的精神。接着,诗人又以“蜀江祠在夜涛鸣”来形容书生的墓地所在之处依然屹立不倒,同时以“夜涛鸣”形容夜晚江水的波涛汹涌,象征着边塞的战火连绵不绝。这四句话,既表达了诗人对书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边塞战争的关切与忧虑。
“即今恤难光宬纪,报国还留不朽名。”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结尾,也是整首诗的核心。诗人在这里回顾了历史往事,表达了自己对边塞战争的关心与忧虑,并强调了报国有志之士永垂不朽的崇高精神。这里的“恤难”指的是关心国家危难、同情人民疾苦的行为,“光宬纪”则是希望史书能够记载这些事迹。而“报国还留不朽名”则表达了诗人对那些为国家献身、为民族牺牲的人们的高度赞扬和敬意。
这首诗通过对中宪大夫、崇庆州牧常公殉节情景的描绘,展现了书生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精神风貌。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危难、边塞战争的关切与忧虑,以及对自己报国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