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多绿树荫茅庵,既得栽花种亦堪。
辛苦十年期有用,安排一院孰能谙。
有书偶傍跟前读,作赋何劳枯后参。
杞梓楩楠材足贡,不徒竹箭美东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语言表达及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无多绿树荫茅庵”,诗人在自述,说自己居住在山林之中,没有多少树木荫蔽着茅屋小屋,这一句中“无多绿树”是说自己居处荒凉;“荫茅庵”是说自己居处简陋,用词朴实自然,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淡泊名利、清高自傲的性格特征。

“既得栽花种亦堪”,这句诗是说:既然能够栽花,那当然是可以的。“既得”,即“既然”;“栽花”,是说种植花草;“种亦堪”,就是表示可以栽种。“既得”,即“既然”。“栽花”,是说种植花草;“种亦堪”,就是表示可以栽种的意思,这里运用了反问句式,突出表现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也表现了自己不慕荣利、甘于寂寞的思想。

“辛苦十年期有用,安排一院孰能谙”,意思是:我辛勤劳动多年,希望能得到有用的结果,可要安排一个庭院,谁能懂得呢?“辛苦十年”,是指作者为了实现隐居愿望而辛勤劳作的多年时间。“期有用”,指希望有实际的效果。“谁谙”是询问,意思是“谁懂得”。这里作者用反问语气强调自己为隐居所付出的辛劳,表明自己为隐逸生活付出艰辛努力的决心。“安排一院孰能谙”,意思是:我精心布置了一个庭院,谁能懂得呢?“一院”,是指作者精心布置过的庭院。“孰能谙”,是询问,意思是“谁能懂得呢?”这里的反问,更突出了作者为隐居生活所做出的艰苦努力,也表现出了他为隐逸生活付出艰辛努力的决心。

“有书偶傍跟前读,作赋何劳枯后参”,意思是:有时我会带着书籍在旁边阅读,写诗作词何必等到年老体衰之后再去思考?“有书”,即“有书在手”;“傍”,即“旁”;“跟前”,是靠近近前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说:有时候我带在身边的书籍让我可以随时阅读,所以不需要等到年老体衰之后才去思考。“作赋”,即“作诗”;“何劳”,即“哪里需要”。这句的意思是说:有时我会带着书籍在旁边阅读,写诗作词何必等到年老体衰之后再去思考呢?这句体现了作者读书的勤奋和对文学创作的热爱。

“杞梓楩楠材足贡,不徒竹箭美东南”,“杞梓楩楠材足贡”是说:杞木、梓木、楩木、楠木这些木材都足够用来进献,而竹子的箭杆虽然美但不足以称其为‘东南’。这是作者对自己才能的一种自信,也是对自己才华的肯定。“杞梓楩楠”,四种贵重木材,皆名贵之材,这里指木材。《左传·僖公五年》载:“大宰曰:‘六物必具。”《汉书·礼乐志》:“今夫松柏,经冬而不凋。”此二句是说:杞木、梓木、楩木、楠木这些珍贵的木材都足够用来进献,而竹子的箭杆虽然美但不足以称为‘东南’。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退居家乡后写的一首诗。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晚年过着清苦的生活,但他并不以此为忧,相反,他为自己能有如此宁静的生活环境而感到欣慰。诗人对这种隐居生活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因此他在描写这种生活时毫无保留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手法。但是,正是这种朴素的语言却使得这首诗更显真挚。诗人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这种生活的热爱。他的这种感情是如此真挚,以至于他无法掩饰自己的内心。因此,尽管他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手法,但他的诗歌仍然让人感到真实、感人。

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诗人通过对山水田园的描述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他的这种感情是如此真挚,以至于他无法掩饰自己的内心。因此,尽管他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手法,但他的诗歌仍然让人感到真实、感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