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溪湾听雨声,终宵闲数短长更。
舟中人醒鱼先觉,林外灯残波尚明。
村妇归家藏小艇,邻翁话旧对寒檠。
光阴烈火原容易,又说来朝是我生。
正月十二日,我从杭州带家眷到湖中与叔兄同住;
夜泊溪湾,听雨声绵绵,整夜数着更筹度时间。
船中人已入睡,鱼却先察觉水波荡漾,
林外灯光残,水面波光还闪动。
村妇回家藏小艇,邻翁谈论旧时事,寒风中点着灯檠。
时光如火原易逝,又说来朝是我生。
夜泊溪湾听雨声,终宵闲数短长更。
舟中人醒鱼先觉,林外灯残波尚明。
村妇归家藏小艇,邻翁话旧对寒檠。
光阴烈火原容易,又说来朝是我生。
正月十二日,我从杭州带家眷到湖中与叔兄同住;
夜泊溪湾,听雨声绵绵,整夜数着更筹度时间。
船中人已入睡,鱼却先察觉水波荡漾,
林外灯光残,水面波光还闪动。
村妇回家藏小艇,邻翁谈论旧时事,寒风中点着灯檠。
时光如火原易逝,又说来朝是我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动人的海上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句注释与赏析: 1. 风行高宝湖 - 注释:高宝湖,地名,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 - 赏析:开篇即点明了诗人所处的位置,为下文营造了宁静的氛围。同时,“风行”二字也预示了接下来诗歌的主题将围绕风展开。 2. 白日浑风雨,扁舟发海门 - 注释:白日,指太阳。浑雨,指连绵不断的雨水。扁舟,小船。发海门,出发。 -
【解析】 本首诗是一首纪游抒怀之作,全诗意境清幽闲雅。 “夜半泊邵伯驿访龚甫”意思是夜晚在邵伯驿站拜访龚甫,“落月天河朗”:银河高悬,月亮皎洁明净(落月:指残月,即新月)。这是一幅宁静的夜景图。“危樯独夜开”,在孤寂的夜空下,只有那高高的桅杆独自迎风矗立着,显得格外醒目。此句中,诗人以景写情(孤寂的夜),表现了自己孤独、冷清的心情。“故人忘寂寞,游子几徘徊”,老朋友忘了自己的孤单寂寞而欢聚一堂
【注释】 青青:青翠。渺渺:遥远的样子。余深怀:指对往事的思念。浓淡三春画:指春天景色的浓淡变化。凄迷:悲伤迷茫。美人怜短梦:指女子因梦见情郎而伤心。游子怅天涯:指诗人因思念家乡、朋友而感到惆怅。盘桓:徘徊、逗留的意思。 【赏析】 《春郊闻笛》是一首抒情诗,作者在这首诗里抒发了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四句以杨柳为线索,描写了一幅春光明媚的画卷
诗词名句“未满相知愿,天涯共客时”出自许传霈的《去淮阴留别诸友(其一)》。这首诗是作者在清同治四年所作,当时年仅二十二岁。下面将逐句进行解析和赏析: 1. 诗句释义:“未满相知愿,天涯共客时。” - 未满相知愿:表达了一种对深厚友谊尚未完全建立的遗憾和渴望。 - 天涯共客时:形容自己身在异地,如同漂泊的客人,与朋友们相隔遥远。 2. 译文: - 未曾完全理解彼此的愿望
【注释】 ①甲子:清代用干支纪年,甲子是天干第三位,属木;地支第二位,属丑。 ②孤馆:孤单的馆舍。 ③栖:栖息。 ④游子:旅居他乡的人。 ⑤佣书:为他人抄写书籍或文书。 ⑥郑重:庄重、严肃。 ⑦放棹:扬帆。 ⑧饥渴斯民赖:老百姓靠我生存。 ⑨穷通:指仕途的升沉和贫富的变化。常道:平常的道理。 ⑩南北路:指从北方到南方的道路。 【赏析】 这首诗作于清同治三年(1864),时作者21岁
【注释】喜,喜欢。子,对年轻人的尊称。方,刚才。过访,探望。同游小有天园在泰城西。甲子,清同治三年(1864年),作者二十一岁,此时作者正在扬州。偶,忽然。约,约会。闲从,悠闲地。绿荫,浓密的树阴。着处,归宿。俗吏,庸俗的官吏。低回,徘徊不进。白鹤山林去,红莲水榭开,用典。白鹤山、红莲池是扬州名胜。 【赏析】这首七绝写于作者二十四岁时(时作者正在扬州)所作,记叙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小有天园的情景。
千里有孤子,三年无老亲。 译文:在这千里之外,有一个孩子独自生活,已经三年没有见到年迈的父母了。 注释:千里有孤子 - 意思是说,在遥远的异地,有一个孤单的孩子(指自己) 三年无老亲 - 意思是说,这三年来,我还没有能够见到我的父母(指自己的父母)。 问心时号泣,触目事悲辛。 译文:每次看到这些,我的心就难以平静,总是泪流满面。 注释:问心时号泣 - 意思是说,每当想到这些,我就忍不住流泪哭泣。
【注释】 乙丑: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 暮泊(pō):傍晚停船。 苍茫(cānɡmánɡ):迷茫,迷蒙。 增暮色:增加天色的昏暗。 处(chù)何(hé):哪里。 芳草(fānɡcǎo)人烟冷:指田野上芳草萋萋,而人烟稀少。 结邻双小艇(xiǎodànɡxiǎoxiǎoniàn),偶语半吴侬(niùbànwūnónɡ):在两艘小船的甲板上结邻,偶然交谈着吴地方言。
【注释】 冠盖:指官宦。河梁:送别的桥梁。此乡:此处家乡或此地。蕴结:内心积聚。永夜:长夜,漫长的夜晚。百里:一百里。联床:同枕共眠。扁舟:小舟。玉杯:酒杯。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之作。乙丑(清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四日他侍母登舟,至宝应县,谢淮阴诸友送至宝应(宝应县在今江苏)。这首诗是他写给友人的,是酬答之作,也是抒发自己离别之情的诗作。 首联“冠盖动淮阴,河梁携手吟”。冠盖:车驾和冠服
得家书将去泰州(甲子(清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二十一岁)): 偏照扬州月,由来十二圆。 鱼书迟驿使,乌鸟落江天。 明日扁舟客,长淮一路蝉。 忘忧树北堂,也说是归年。 注释: - 得家书将去泰州:收到家中的信,准备前往泰州。 - 偏照扬州月,由来十二圆:扬州的月亮偏斜照耀,自古以来每个月都有圆的时候。 - 鱼书迟驿使:书信被延误了寄送的速度,如同鱼在水里游动一样。 - 乌鸟落江天:乌鸟落在江面
诗句释义:正月十二日由杭挈眷至湖与叔兄同居。 译文:我突然在正月十二日从杭州带着家人来到湖畔,和叔叔一起共同生活。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突然决定从杭州迁往湖畔并与叔叔同住的情景。诗人通过“偶住杭州十载除”表达了自己对杭州的深厚感情以及对过去十年生活的怀念;而“却难抛去是西湖”则表达了他对西湖美景的眷恋之情。最后两句“夜泊溪湾听雨声,终宵閒数短长更”展现了他在夜晚静坐溪湾聆听雨声
正月十二日由杭挈眷至湖与叔兄同居 偶住杭州十载除,却难抛去是西湖。 泉惟名冷流能远,山得栽梅性不孤。 送我灵峰云叠锦,饶他春意雨初苏。 苕溪烟景天然画,一幅浮家泛宅图。 【注释】 1. 正月十二日:农历正月十二日。 2. 挈眷:携带妻小。 3. 湖:指西湖。 4. 叔兄:指我的哥哥。 5. 名冷:名声清高。 6. 栽梅:指在山中种植梅花。 7. 浮家泛宅:形容生活漂泊不定,没有固定的居所。 8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语言表达及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无多绿树荫茅庵”,诗人在自述,说自己居住在山林之中,没有多少树木荫蔽着茅屋小屋,这一句中“无多绿树”是说自己居处荒凉;“荫茅庵”是说自己居处简陋,用词朴实自然,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淡泊名利、清高自傲的性格特征。 “既得栽花种亦堪”,这句诗是说:既然能够栽花,那当然是可以的。“既得”,即“既然”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描写湖上观潮的七言律诗,表达了他在正月十二日从杭州挈眷至湖与叔兄同居的喜悦心情。 首句“正月十二日由杭挈眷至湖与叔兄同居”,交代了诗人携家人从杭州出发,前往湖边与叔父同住的情况。 第二句“诘朝偏值石尤风,骇浪惊涛在眼中”。描述了清晨时分,突然遭遇了一场猛烈的风暴,海浪翻滚,气势磅礴,仿佛要将一切吞噬。 第三句“无福看山峰压背,有缘邀月色当空”
白牡丹次冯味吴韵 一首清高绝俗古诗赏析 1. 诗句解释 - 清白声名压众芳 - 描述诗人在众多文人中,以清白的名声和卓越的才华脱颖而出。 - 何期富贵集华堂 - 表达诗人对于世俗财富与名誉的超然态度,不愿沉溺其中。 - 全身珠露初离浴 - 象征诗人纯净无瑕的品质,如同珍珠初出水面般清新脱俗。 - 半面晴云乍洗妆 - 形容诗人面容如晴空之云,洁净而美丽,刚洗过妆。 2. 译文对照 -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然后结合诗句加以理解。注意不要遗漏了重要的意象。“流水声中寻道去”中的“道”指的是道教,“潭上莫愁龙梦醒”中的“莫愁”指的是“莫愁湖”,这里指的应是李白的《送友人》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 【答案】 译文:群山环抱的地方耸立着一座楼台,高高的松树夹在路旁生长着。溪流潺潺中寻找道路前行,云层乱堆里听经的声音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