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亭展春目,惬我褰裳期。
废兴亦已屡,风流良在兹。
回回一水抱,宛宛诸洲披。
鱼鸟识昏旦,荇藻浮涟漪。
独标海右胜,几伫湖阴嬉。
地忆旧台观,亭留北林诗。
修竹渺难问,白云来何迟。
含情流易盈,揽物境乍移。
微波摇西日,绪风散芳蕤。
奄忽人代易,来者知为谁。

【注释】

㟙山湖:地名。

历下亭:即“历下故亭”,位于济南城南,始建于唐贞观年间。

惬(qiè):满足,高兴。期:期许,期许自己。

废兴:废置和兴起。

良:很。

回回:曲折的样子。

宛宛:弯曲的样子。

独标:独自显著。

海右:指山东半岛的南部地区,因在太行以东而得名。

几伫(zhù):几乎驻立。

北林诗:指《诗经·小雅·北山》中的诗句。

修竹:茂密挺拔的竹子。渺难问:渺远难以追寻。

芳蕤(ruí):草木的花叶。

奄忽:很快地。易,改变。人代易:朝代更替,人事更迭。

来者:后来的人。知为谁:不知道是哪一个。

【赏析】

这是一首登临感怀诗。诗人先写春游泛舟之乐,后写登历下亭而作之慨。前半篇写登亭览胜之趣,抒怀抱之感;后半篇借题生发,抒发世事沧桑、人事变迁之感。全诗语言明白晓畅,意境浑厚,感情深沉真挚,风格清新自然。

首联写春天泛舟游览的情景。“古亭展春目”,点明时间是春天,地点是历下亭。“惬我褰裳期”,说自己心情舒畅,于是解衣欲游,这既表现了作者的豪兴,又暗示了游历名亭之意。此句一语双关,既是说“我”的心情愉悦,又暗含着“我”有意登游历下亭之意,用意十分巧妙、委婉。

颔联写历下亭的地理位置及其历史变迁。“废兴亦已屡”,表明历下亭虽然历经多次废兴,但始终未被废弃。“风流良在兹”,说明历下亭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其风流之美,至今仍然值得人们留恋。这一联既写出了历下亭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又表达了诗人对历下亭的喜爱之情。尾联则转入写诗人登亭观景的感受。“独标海右胜,几伫湖阴嬉”,诗人认为历下亭是山东半岛最优美的胜迹,因此他在此留连忘返,几乎要驻足湖边嬉戏一番。“地忆旧台观,亭留北林诗”,诗人还回忆起昔日曾经登上历下亭观赏风景的旧事,感叹时光荏苒,岁月如梦。

中间两联主要描写了历下亭的地理位置及其历史变迁,表达了诗人对历下亭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时光荏苒、人事更迭的感慨。

颈联写登临历下亭而引发的联想。“修竹渺难问”,诗人仰望天空中高耸挺拔的青竹,它们虽然高不可攀,但其姿态优美、挺拔向上的精神风貌却让人难以忘怀。“白云来何迟”,“白云”喻指飘渺不定的事物,这里用来比喻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与留恋。

尾联则转入描写诗人登临历下亭时的内心感受。“含情流易盈,揽物境乍移”,诗人看到眼前美丽的景色,内心不禁充满了喜悦之情,仿佛整个世界都在瞬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微波摇西日,绪风散芳蕤”,诗人看到水面上波光粼粼、摇曳生姿,闻到空气中弥漫着花香四溢的芬芳气息。这两句不仅描绘了历下亭周围的自然景色和环境氛围,也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与向往。

末联则转向写诗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思考与期待。“奄忽人代易,来者知为谁”,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荏苒、世事变迁的感慨与无奈。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期待与好奇,希望有后来的人能够继续传承这份美好的文化和精神财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