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长江之水岷源来,奔流到此不复回。又不见钟山发脉三百里,直到金河截然止。
其中突起地肺山,第八洞天云雾里。我曾举手攀云松,松间云拥三茅峰。
有时云化一江水,片帆如在明镜中。如此江山真第一,品题论定吴琚笔。
西津无水不来潮,东向海门观日出。六朝山影樽前收,一派江声笔底流。
左金右焦辟双阙,仿佛玉帛朝诸侯。既障狂澜还对峙,卓然竟作中流砥。
须臾霞彩映江飞,青天倒转作江底。豪情高唱大江东,掀髯一笑来清风。
风流绝代苏玉局,天下古今无此翁。天辟名区住名士,称此江山乐无比。
更有中泠第一泉,间来试向松风煎。对此江山选名胜,几人搔首问青天。
少陵无人谪仙死,天纵狂歌谁继起。起看江月照江清,淘尽英雄是此声。
古今不少真才子,有如一去长江水。

诗句释义

1 君不见长江之水岷源来,奔流到此不复回。

  • 注释:“您可曾见过长江的水源来自岷山吗?它奔腾至此后便不再回头。”
  • 赏析:开篇点题,以长江为引,引出下文对山川的赞美。
  1. 又不见钟山发脉三百里,直到金河截然止。
  • 注释:“然而你未见钟山绵延三百里,直至金河突然中断。”
  • 赏析:用对比的手法,强调了钟山和金河的自然美景。
  1. 其中突起地肺山,第八洞天云雾里。
  • 注释:“在这之中,突然耸立着地肺山,它是第八个神秘的洞口,云雾缭绕之中。”
  • 赏析:描绘了地肺山的独特之处,给人以神秘感。
  1. 我曾举手攀云松,松间云拥三茅峰。
  • 注释:“我曾经伸手去触摸那飘渺的云松,而它们紧紧地围绕着三茅峰。”
  • 赏析:通过“手”与自然元素的互动,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1. 有时云化一江水,片帆如在明镜中。
  • 注释:“有时候云朵化作江河,小船仿佛在明镜中航行。”
  • 赏析:形象地描绘了云水交融的美景,给人以梦幻般的感受。
  1. 如此江山真第一,品题论定吴琚笔。
  • 注释:“这样的江山堪称天下第一,是诗人吴琚挥笔赞颂的。”
  • 赏析:强调了这片江山在众多山水中的独特地位,以及诗人对其的高度评价。
  1. 西津无水不来潮,东向海门观日出。
  • 注释:“西边的河流没有不涨潮的,向东眺望海门可以观赏到日出。”
  • 赏析:通过具体的地理环境,展示了当地的自然景观和时间变化的美。
  1. 六朝山影樽前收,一派江声笔底流。
  • 注释:“六朝时期的山影在酒杯前消失,江声在笔下流淌。”
  • 赏析:将历史与自然美景巧妙结合,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怀念和自然的热爱。
  1. 左金右焦辟双阙,仿佛玉帛朝诸侯。
  • 注释:“左边是金矿,右边是焦煤矿,开辟了两座宫殿,宛如玉帛迎接诸侯。”
  • 赏析:运用夸张的手法,形容了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繁荣的商贸文化。
  1. 既障狂澜还对峙,卓然竟作中流砥。
  • 注释:“既阻止了狂澜的侵袭,又对峙于江心,显得格外坚韧。”
  • 赏析:通过对比“狂澜”和“中流砥柱”的形象,赞美了当地人民的坚韧不拔。
  1. 须臾霞彩映江飞,青天倒转作江底。
  • 注释:“顷刻间,霞光映照江面飞腾,青天倒映在江水中。”
  • 赏析:生动描绘了日落时分的壮丽景色,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
  1. 豪情高唱大江东,掀髯一笑来清风。
  • 注释:“豪情满怀地高歌大江东去,扬起胡子笑着迎风而来。”
  • 赏析:表现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1. 风流绝代苏玉局,天下古今无此翁。
  • 注释:“才情横溢,无与伦比的苏玉局,在古今中外都无人能及。”
  • 赏析:赞美了苏玉局的才华和地位,体现了作者对其极高的评价。
  1. 天辟名区住名士,称此江山乐无比。
  • 注释:“天地间特意留下这块名胜之地,供名士居住游玩,真是乐趣无穷。”
  • 赏析:表达了对这片土地及其人文环境的赞赏之情。
  1. 更有中泠第一泉,间来试向松风煎。
  • 注释:“还有这中泠第一泉,不妨试试用松风来煎茶。”
  • 赏析:通过亲身体验,展现了当地独特的自然和文化特色。

译文

君不见长江之水岷源来,奔流到此不复回。又有钟山发脉三百里,直到金河截然止。其中突起地肺山,第八洞天云雾里。我曾举手攀云松,松间云拥三茅峰。有时云化一江水,片帆如在明镜中。如此江山真第一,品题论定吴琚笔。西津无水不来潮,东向海门观日出。六朝山影樽前收,一派江声笔底流。左金右焦辟双阙,仿佛玉帛朝诸侯。既障狂澜还对峙,卓然竟作中流砥。须臾霞彩映江飞,青天倒转作江底。豪情高唱大江东,掀髯一笑来清风。风流绝代苏玉局,天下古今无此翁。天辟名区住名士,称此江山乐无比。更有中泠第一泉,间来试向松风煎。对此江山选名胜,几人搔首问青天。少陵无人谪仙死,天纵狂歌谁继起。起看江月照江清,淘尽英雄是此声。古今不少真才子,有如一去长江水。

赏析

这首诗以长江为主题,通过对长江的描写,赞颂了长江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价值。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山水、历史人物、自然现象等融入诗中,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崇高赞美。同时,诗中的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引人深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