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太无赖,何心生此才。
寒饥出诗骨,烽火爨琴材。
宰相能捐粟,穷交为酌罍。
犹然士不遇,《二鸟赋》堪哀。

【注释】

造物:大自然,指天地、日月星辰。何生:何时出生。寒饥:贫困饥饿。诗骨:诗歌的骨气。爨(cuán)琴材:烹煮乐器的材料。宰相:这里指唐代名相姚崇。捐粟:献出粮食救济百姓。酌罍(léi):斟酒满樽。二鸟:《二鸟赋》为扬雄所著。《汉书》记载扬雄作《二京赋》,因触犯成帝,被放逐。后作《二鸟赋》,以喻自己虽遭贬斥,仍保持高洁之志。《汉志·杂事传》载,扬雄在蜀时,曾为王尊起草诏书,尊读罢,问:“谁为之乎?”雄答:“臣也。”尊曰:“试为我作之。”雄即作《二京赋》以献,尊大悦。

【赏析】

江韬叔是一位有才华的文学家。他的诗篇,是出自贫苦的生活,是饱尝了饥寒的苦痛。因此,他的诗才特别出众,富有骨力,富有感情。这首诗便是对江韬叔的这种才能的赞美和歌颂。

开头两句说:上天造物太不公道,为何要生出江韬叔这样的天才?这两句诗,表面上是赞叹江韬叔的天赋异禀,实际上是在讽刺当时的社会制度。作者通过这种设问,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江韬叔的同情。

第三句“寒饥出诗骨”,进一步描绘江韬叔的才华。诗人认为,江韬叔之所以能够写出如此优秀的诗篇,是因为他经历了艰苦的生活。他从小就生活在贫困之中,吃尽了苦头,经受了生活的折磨。这些生活经历,使他的诗才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因此他的诗才格外出众。

第四句“烽火爨琴材”,则是对江韬叔的才华的进一步肯定和赞扬。这里的“烽火”二字,既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又象征着江韬叔所遭受的苦难。然而,尽管他遭受了如此多的苦难,但他仍然能够创作出如此优美的诗篇,真是难能可贵啊。

第五句“宰相能捐粟”,则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讽刺。作者在这里用“宰相”一词,来指代那些高高在上的社会统治者。他们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百姓的死活。当国家出现困难时,他们却能够袖手旁观,不去帮助解决问题。这种行为,无疑是对人民的极大伤害。

第六句“穷交为酌罍”,则表现了江韬叔的高尚品格。这里的“穷交”,指的是那些处境困难的朋友们。他们为了帮助江韬叔,不惜将自己的财物拿出来,甚至愿意喝光自己的酒水。这种慷慨解囊的行为,是多么令人感动啊!

最后一句“犹然士不遇”,则是对江韬叔命运的一种惋惜之情。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典故——扬雄的《二京赋》。扬雄在蜀地的时候,曾为王尊起草过诏书。后来,王尊读了这篇诏书后,问道:“是谁写的?”扬雄回答说是他自己写的。于是,王尊便让扬雄为他起草诏书。后来,扬雄果然受到了贬斥。这里用这个典故来比喻江韬叔的处境,表达了对江韬叔的同情和关怀。

整首诗通过对江韬叔生活经历的描写,以及对其才华的赞扬和对当时社会制度的讽刺,展现了作者对江韬叔的深厚友情和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