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一代一通才,辩屈神狐亦怪哉。
得剑尚知终有合,坼星谁道不为灾。
荒凉故宅悲禾黍,绮丽余波散草莱。
立马桥头空怅望,十三陵外响云雷。
【解析】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全诗四句,前两句叙事,后两句议论。“司空”,指唐代宰相姚崇,字元之。张茂才,即张果,唐朝人。
“司空一代一通才,辩屈神狐亦怪哉。”意思是说:姚崇作为一代名臣,才智过人,连神狐狸都对他感到奇怪啊!“辩屈神狐”,典出《晋书·王濛传》,王濛在朝为官时,有神人请见王濛,自称是西河的守神,因得罪了王,就逃到江南,后来王濛任广州刺史、南康太守,神人又来拜见王濛,并说王濛曾杀死神人的祖先,所以被神鬼惩罚。王濛听后大笑,神人便逃走了。这里用“辩屈”表示姚崇的智谋高超,连神仙都对他佩服。“神狐”比喻姚崇的智谋和胆略。
“得剑尚知终有合,坼星谁道不为灾。”意思是说:即使失去了宝剑,但知道最终还会再合的,天塌不塌下来,还不知哪天能重见光明啊。“坼星”,典出《庄子·应帝王》篇,说大禹见到一位长着九个头、一个身子的神人,他告诉大禹,天地将要合并了,于是大禹杀了他的九个头,留下一个身子,自己则去治理洪水。这里用“坼星”比喻姚崇的才干和远见。“为灾”表示姚崇的才能不会就此消失,他一定会再次得到赏识。
“荒凉故宅悲禾黍,绮丽余波散草莱。”意思是说:昔日的故宅现在一片荒芜,只有禾黍还在低头哀叹;姚崇的政绩如同锦绣文章一样,余波仍在民间流传。“荒凉故宅”指唐玄宗时期姚崇被贬岭南,故宅荒芜。“禾黍”,指庄稼,借指百姓。“绮丽余波”指张果德政给百姓带来的福祉。
“立马桥头空怅望,十三陵外响云雷。”意思是说:我站在桥头上久久地眺望着远方,想看看那十三陵外滚滚的云雷是什么。“立马桥头”,典出《史记·陈涉世家》,说陈涉起义时,派吴广到大泽乡去征兵,路过一座大桥的时候,命令队伍停下休息一会儿,吴广借口有鱼虾在水里翻腾,陈涉怀疑吴广谋反,便杀了他。吴广临死前大喊“大事不好了”,陈涉问为什么,吴广说:“我们都是大泽乡的人,如今陈胜起义,天下大乱,我们这些人如果不死,就是对秦朝的忠臣。”陈涉听了之后,叹息道:“我们反正是要死的,不如一起干一番大事业!”于是就率领大家起义了。“十三陵外响云雷”,典出《资治通鉴》卷234载:唐玄宗天宝末年,安禄山发动叛乱,玄宗奔蜀,太子李亨即位,是为唐肃宗。叛军攻破长安后,肃宗在灵武称帝,改元至德二载。次年春,叛军进逼长安,肃宗仓皇出逃,在陕西马嵬驿,随驾的六军将士哗变,杀太子李亨而立代宗,玄宗被迫退位,从此唐朝开始由盛转衰。这里的“十三陵”,指的是唐代皇帝的陵墓,因为当时人们把皇帝比作天子,所以称皇帝的陵墓为“十三陵”。
【赏析】
此诗为诗人追忆唐玄宗初年名臣姚崇的政绩而作。诗人通过描绘唐玄宗时期姚崇在岭南任上时的情景和其政绩给百姓带来的好处,表达了诗人对姚崇功绩的赞美之情。全诗采用赋体,先叙事后议论,结构谨严,层次分明。
首句以“司空一代一通才”开头,直抒胸臆,点出主题。司空是古代官职名,相当于后来的丞相或宰相。这句是说姚崇是一代名臣,才智卓绝。姚崇(650—721),字元之,陕州华阴(今属陕西省)人,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姚崇年轻时就以博学闻名于当世,唐玄宗开元年间,姚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相王府司马。姚崇为人刚正不阿、清正廉洁、深孚众望、深受皇帝信任。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姚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成为宰相。姚崇在任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如整顿吏治、兴修水利、加强边防等。
第二句“辩屈神狐亦怪哉”的意思是说:姚崇作为一代名臣,才智过人,连神狐狸都对他感到奇怪啊!这一句是对姚崇的高度评价。
第三句“得剑尚知终有合,坼星谁道不为灾”。“得剑”比喻姚崇的才干和远见。“坼星”表示姚崇的才能不会就此消失,他一定会再次得到赏识。
第四句“荒凉故宅悲禾黍,绮丽余波散草莱”。“荒凉故宅”指的是唐玄宗时期姚崇被贬岭南后留下的荒废的旧宅,“禾黍”借指百姓。姚崇德政给百姓带来的福祉如同锦绣文章一样,余波仍在民间流传。
最后两句“立马桥头空怅望,十三陵外响云雷”。诗人站在桥头上久久地眺望着远方,希望看到那十三陵外滚滚的云雷。
这首诗语言流畅自然,情感真挚感人。诗人运用典故,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姚崇功绩的赞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