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屋深居兴自豪,竟无书札致山涛。
花边丝竹留词伯,天下文章重布袍。
南国才名应不愧,东吴门第向来高。
幽怀已是凌秋月,况有馀光上彩毫。

【注释】

白屋:古代指平民居所,此处借指隐士。

山涛: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布袍:平民百姓的服饰。

东吴:指南朝时的东吴(今江苏、浙江一带),这里指代高门世家。

彩毫:毛笔。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赠给朋友的,表达了对朋友才华的赞赏及对他的期望。整首诗充满了对朋友的敬意和期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豪情壮志。

首句“白屋深居兴自豪”,描绘了诗人的朋友居住在简朴的民居中,但却有着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抱负,这种自豪感让人敬佩。

第二句“竟无书札致山涛”,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失望之情。因为诗人认为,既然已经没有书信往来,那就说明两人之间已经失去了联系。这种情感的表达非常直接,但也透露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失去联系的恐惧。

接下来的句子“花边丝竹留词伯”,则是对友人才华的一种赞美。这里的“花边”和“丝竹”都是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乐器,而“词伯”则是对文人雅士的一种尊称,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诗人的朋友在音乐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歌声如同花边一般美丽,他的琴声如同丝竹一般悦耳。

第三句“天下文章重布袍”,则是对诗人自己的观点的阐述。在这里,“天下文章”指的是世间的学问和才能,而“布袍”则是诗人自己的装束,象征着朴素和平凡。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诗人认为自己虽然穿着朴素,但内心却有丰富的知识和才学。

然后是第四句“南国才名应不愧”,诗人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朋友在南国(可能是指南方某个地区)一定能够有所成就,并且不会辜负他的名声。这里的“南国”可能指的是南方的某些地区,也可能是指整个南方地区。而“才名”则是指一个人的才华和名声。

接下来的句子“东吴门第向来高”,则是对朋友家庭背景的一种描述。这里的“东吴”可能是指东吴郡(今苏州一带),也可能是泛指江南一带。而“门第”则是指家族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朋友的家庭背景一直很高,他们的家族在当地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最后一句“幽怀已是凌秋月,况有馀光上彩毫”,则是对全诗的总结和升华。这里的“幽怀”可能是指诗人自己的内心世界或某种隐秘的情感;“秋月”则可能是指秋天的月亮,代表着宁静和深远;“馀光”则是指微弱的光芒或者剩余的力量;“彩毫”则是指笔,代表写作的工具。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诗人已经将内心的幽思融入了秋天的月光之中,而他笔下的墨迹也似乎有了余晖般的光芒,照亮了他心中的那份执着和坚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