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爱云如性命,无往心中学禅定,比来枯坐但焚香,消爱莲龛一声磬。
夜分吟卧不易眠,幽凉境中开洞天。长林虎啸月生魄,松风仍带飞来泉。
山僧扣窗报云起,跣足下床忘一履。披衣直上聚仙亭,琼芝玉叶三千里。
我与人间隔此云,人间富贵徒纷纷。云端试作苏门啸,不是仙灵不与闻。
诗句翻译与注释
- 天池寺晓起看云
- 译文: 清晨在天池寺起床观云。
- 注释: “天池寺”指位于某地的寺庙。“晓起”表示清晨起床。“看云”指观赏天空中的云彩。
- 居士爱云如性命,无往心中学禅定
- 译文: 我如同珍视生命一样珍爱我对云的喜爱,没有地方可以去学习如何冥想定心。
- 注释: “居士”是对佛教徒或修行者的称呼。“云”在这里比喻为一种自然美或心境。“性命”强调了对自然的热爱和珍视。“无往”表示没有其他地方。“学禅定”是指学习禅宗的冥想技巧。
- 比来枯坐但焚香,消爱莲龛一声磬
- 译文: 近来我常常坐着发呆,只点燃香来消除心中的烦恼,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欢坐在莲花形的小亭中听磬声了。
- 注释: “枯坐”意味着长时间坐着不活动。“焚香”是一种传统仪式,用来净化心灵。“消爱”表示不再享受。“莲龛”通常指的是佛教中的莲花座。“一声磬”指的是敲击石制的磬发出的声音,常用于宗教仪式中。
- 夜分吟卧不易眠,幽凉境中开洞天
- 译文: 深夜时分独自吟诗而卧,难以入睡。在这寂静凉爽的环境中仿佛开辟了一片洞天。
- 注释: “夜分”表示深夜的时间,通常用于表达夜晚的宁静。“吟卧”可能指在月光下吟诗并躺下休息。“幽凉境”形容环境的静谧凉爽。“开洞天”是道教文化中的用语,意指通过修炼获得超凡脱俗的境界,这里比喻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境界或空间。
- 长林虎啸月生魄,松风仍带飞来泉
- 译文: 远处的树林里传来老虎的吼叫,月亮照亮了大地,仿佛有神灵降临。山间的松树仍然传来清泉的声音。
- 注释: “长林”指的是茂密的长树林。“虎啸”形容动物的吼叫声。“月生魄”描述月亮明亮到足以照亮地面的程度。“松风”指的是山中松树上吹来的风。“飞来泉”意味着泉水从山上流淌下来的声音。
- 山僧扣窗报云起,跣足下床忘一履
- 译文: 山里的僧人敲打窗户报告云层升起,他光着脚从床上下来,忘记了自己的鞋子。
- 注释: “山僧”指的是生活在山区的和尚。“扣窗”是用手拍窗户的动作,用来通知外面的人。“报云起”指报告天气变化。“跣足”意为赤脚行走,这里形象地描绘了一种轻松自在的状态。“忘一履”表示完全忘记了鞋子的存在。
- 披衣直上聚仙亭,琼芝玉叶三千里
- 译文: 穿上衣服直接走上聚仙亭,眼前出现的景色就像琼楼玉阁一般美丽,令人心旷神怡。
- 注释: “聚仙亭”是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地方,通常出现在道教故事中,用以形容神仙聚会之所。“琼芝玉叶”形容美丽的植物,这里可能指代仙境中的美景。“三千里”用来形容距离之远。
- 我与人间隔此云,人间富贵徒纷纷
- 译文: 我与你之间隔着这片云,人间的奢华繁华不过是浮云罢了,一切都只是虚妄。
- 注释: “我”、“人”指代说话者自己和听众。“隔”意味着两者之间存在某种隔离或隔阂。“此云”指代前面提到的云雾。“人间富贵”指人类生活中的财富和地位。“徒纷纷”意指一切都是瞬息万变、虚幻不实的。
- 云端试作苏门啸,不是仙灵不与闻
- 译文: 我在云端试着模仿苏门啸的声音,这不是因为仙灵的存在,而是因为我无法抗拒那自然的呼唤。
- 注释: “苏门啸”可能是一个特定的方言或诗歌中的意象,这里被用作比喻声音的回响。“不是仙灵不与闻”表明尽管身处云端,但仍能感受到自然的律动,这与仙灵无关。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与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和情感共鸣。诗中反复出现的云和松风等元素,不仅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却意境深远,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小事的观察和思考,展现出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