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有墅枕江流,未上天梯暂舍舟。
孤塔影遮帆出没,晓钟声断树沉浮。
松关尚闭知僧懒,竹径微吟破客愁。
莫盼胜游还入梦,招提虽好辙难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件,抒发了哪些感情,用了哪些手法等;然后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主要事件,重点品读尾联、颈联或尾联中的关键词句来分析作答。

“彝陵游临江墅”,点明游览之地是彝陵,地点是临江别墅,这是全诗的开端,为下文作了铺垫。

第二句承接首句,描绘出一幅“未上天梯暂舍舟”的画面:诗人登上别墅的高楼,远望长江之水滔滔东去,江流如带,江上舟船往来如梭。

颈联“孤塔影遮帆出没”和“晓钟声断树沉浮”,以动写静,描绘出江面上晨钟暮鼓的声音,以及江边山寺塔影摇曳,江面上船只往来穿梭,江岸上树影婆娑的景象。其中“孤塔影”,“晓钟声”是视听兼备的描写方法,“出没”是拟人化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江面船只的行踪不定。

尾联两句写诗人登临高处,眺望远方,但见松关紧闭,知是僧家懒于接待客人;竹径幽深,微风吹过,发出阵阵清歌声,使人产生羁旅行役之感。这两句话与首联“孤塔影遮帆出没”遥相呼应,表达了诗人欲还乡的愿望。尾联运用衬托手法,通过写松关之闭和竹径之清来烘托出诗人欲还乡之情。

【答案】

译文:

来到彝陵(今四川宜宾),登上楼台远眺,看见江水滔滔东去,舟船来往如梭。

孤塔的影子在江面上时隐时现,晨钟暮鼓之声不断传来,山寺在树林中隐约可见。

松关紧闭,知是僧家懒于接待客人;竹径幽深,微风吹过,发出阵阵清歌声。

我欲还乡,却又怕被那招提寺所阻。

赏析:

这首诗写于宋神宗熙宁七年(西元一〇七八年)。诗人当时因受变法派排挤而离开朝廷外放任职,在成都府路任安抚司干办公事,在成都府路的邛州(今四川邛崃)任安抚司支干官。此诗即为他在邛州作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