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南砚北一卷石,二十余年共晨夕。
石从天上堕寒芒,人向堂前思手泽。
忆昔先子宰项城,闾阎疾苦按部行。
群星灿烂月未明,眼前一星堕有声。
风吹荡漾拖金带,顷刻光摇薄萧艾。
呼来舆隶亟挥锄,崚嶒着手供爬梳。
移归草堂结三友,霜雪皑皑都不受。
苔衣摆脱离垢天,春去秋来同好丑。
此星此石居人寰,侧身茅屋傲松顽。
风雨不动安如山,商彝周鼎纷斑斓。
【译文】
砚石南边落星石,二十多年来朝夕共。
石从天上堕寒芒,人向堂前思手泽。
忆昔先子宰项城,按部疾苦闾阎行。
群星灿烂月未明,眼前一星堕有声。
风吹荡漾拖金带,顷刻光摇薄萧艾。
呼来舆隶亟挥锄,崚嶒着手供爬梳。
移归草堂结三友,霜雪皑皑都不受。
苔衣摆脱离垢天,春去秋来同好丑。
此星此石居人寰,侧身茅屋傲松顽。
风雨不动安如山,商彝周鼎纷斑斓。
【注释】
- 落星石:即砚台。
- 花南:南方。
- 砚北:北方。
- 一卷石:指砚台。
- 二十余年:二十余年时间。
- 晨夕:早晚。
- 寒芒:指月光。
- 手泽:指先子的手迹。
- 先子:指作者的父亲。
- 宰项城:在项城县任县令。项城,今河南项城县。
- 闾阎疾苦:民间困苦。
- 群星灿烂:形容月光皎洁。
- 风动:风使石头移动。
- 光摇:月光晃动。
- 呼来:召来。
- 舆隶:车夫。
- 崚嶒(léng cén):高耸不平的样子。
- 移归:移至此处。
- 草堂:指作者的住所。
- 商彝:古代祭祀时用的器物。周鼎:古代的一种礼器。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全篇以砚台为中心,通过描写这块砚台和它上面刻的铭文,抒发了对父亲深深的怀念,表达了诗人高尚的品质和坚贞的志节。
第一句“花南砚北一卷石”,点出所咏之物是砚。砚为石质,所以称“砚”。砚是文人必用之物,故又有“文房四宝”之称。古人常把书房比作“家”,而书房里最重要的一件东西就是砚台了。这一句中“砚北”二字,也暗示着诗人身处北方,因为北方是产砚最多的地方,而南方产的砚台则很少见。
第二句“二十余年共晨夕”,说明这块砚台已经陪伴自己多年了。这两句的意思是,砚台陪伴着我度过了二十多年的光阴,我们一直朝夕相处。
诗人描绘了一块砚台的形态。“石从天上堕寒芒,人向堂前思手泽。”这里,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砚台的形状。这块砚台就像天上掉下来的一块玉石一样,又像寒光闪闪的月亮一样。当诗人面对这个砚台时,他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先子,他在堂前劳作的身影历历在目。
第三句“忆昔先子宰项城,闾阎疾苦按部行”,诗人回忆起过去的日子。先子曾经担任过项城县令,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疾苦,因此被人们称颂。这句诗中的“按部行”指的是先子亲自下到各个乡村中去体察民情。
第四、五句“群星灿烂月未明,眼前一星堕有声。”诗人想象先子在田野上行走的情景。当时天空中星星闪烁,月亮还没有升起,但是先子却已经在田野上巡视了。突然,一颗明亮的星星从天而降,落在了他面前的砚台上。诗人用“坠有声”来形容这颗星星落下的声音,生动地描绘了星星落地时的声响。
第六、七句“风吹荡漾拖金带,顷刻光摇薄萧艾。”诗人描绘了先子在田间劳作的场景。一阵风过后,那块砚台仿佛被风带走了似的,露出了金色的痕迹。诗人用“光摇薄萧艾”来形容风过后的砚台在阳光下摇曳生姿。这两句诗中的“拖金带”和“薄萧艾”都是比喻,分别形容了风和阳光在砚台表面留下的痕迹。
第八、九句“呼来舆隶亟挥锄,崚嶒把手供爬梳。”诗人描绘了先子在田间劳作的情景。他用召唤车夫和仆人的方法来表现先子对农田的关心和爱护。他挥舞着锄头在地里辛勤劳作,用手来梳理头发,以示对农民的尊重和爱护。
第十、十一句“移归草堂结三友,霜雪皑皑都不受”,诗人描绘了先子回到家乡后的生活场景。他将这块砚台带回了草堂,与三位好友一起生活。他们一起欣赏着这片美丽的山水景色,享受着这份宁静和幸福。然而,尽管这里的霜雪覆盖了大地、银装素裹,但他们都毫不介意,因为他们知道这块砚台的价值和意义远超过了这些物质的东西。
第十二、十三句“苔衣摆脱离垢天,春去秋来同好丑。”诗人描绘了这块砚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块砚台仿佛脱离了尘世的污垢,它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美好的意境。无论春夏秋冬,它的美都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
最后一句“此星此石居人寰,侧身茅屋傲松顽。”诗人将这块砚台与自己的品格联系起来。这块砚台就像是一个象征,代表着自己高尚的品格和坚贞的志节。无论何时何地,他都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屈不挠地追求真理和正义。同时,他也将自己的这种品质传承给后人,让他们也能够成为像他一样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