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涉惟忠信,姱修无一能。
望洋情绪怯,飞渡眼花腾。
宦海原如此,惊涛见未曾。
嗒然何所恃,方寸实堪凭。
这首诗是清朝诗人王柏龄在1790年的秋天,赴澎湖赈恤风灾时所写。他遇到了一场飓风,船只被折断后抵达东吉洋的默祷于神,才最终抵达澎湖。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 庚戌1790秋暮赴澎湖赈恤风灾遇飓折至东吉洋默祷于神始抵澎之峙里澳诗以志险
- 注释:庚戌年,即1790年;秋季傍晚,前往澎湖赈济风灾。遇到飓风,船只被折断,到达东吉洋。默祷于神,最终抵达澎湖的峙里澳。以这首诗记录这次冒险的经历。
- 利涉惟忠信,姱修无一能。
- 注释:利益涉水的人只有忠诚与诚信,完美地修整自己却没有任何能力。
- 望洋情怯,飞渡眼花腾。
- 注释:面对浩瀚的海洋,感到害怕,飞行过海时眼睛花了。
- 宦海原如此,惊涛见未曾。
- 注释:在官场上,这种情况就是这样,从未见过如此惊涛骇浪。
- 嗒然何所恃,方寸实堪凭。
- 注释:突然之间我靠什么来支撑?我的心神可以信赖。
接下来是这首诗的译文和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在海上经历风灾后的心境的诗。诗人在1790年的秋季,从陆地前往澎湖赈济风灾,遭遇到飓风,船只被折断,最终抵达目的地。这首诗表达了他在面对大海时的畏惧、对未知的恐惧,以及在艰难时刻依靠自己的内心力量的决心。
“利涉惟忠信,姱修无一能。”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认为只有忠诚和诚信,才能克服困难。而“姱修无一能”则表明尽管努力完善自身,但仍然无法达到完美的境界。
“望洋情怯,飞渡眼花腾。”描述了诗人在看到汪洋大海时的胆怯情绪,以及飞行过海时的头晕目眩。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不安和恐惧。
“宦海原如此,惊涛未曾见。”意味着在官场中,这样的情况也是常有的,而这次经历的惊涛骇浪更是前所未见。
最后一句“嗒然何所恃,方寸实堪凭。”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的坚持和自信。即使面临重重困难,只要依靠自己的内心力量,就能够坚持下去。
这首诗通过描绘海上经历的风灾,展现了诗人在逆境中的坚韧不拔和自我依赖的精神。它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记录,也是对人生哲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