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杖衡门下,遐观意在兹。
暮山衔落日,微雨滴疏篱。
市远僮归晚,溪深客渡迟。
奔波名利者,此乐几曾知。
山居
倚杖衡门下,遐观意在兹。
暮山衔落日,微雨滴疏篱。
市远僮归晚,溪深客渡迟。
奔波名利者,此乐几曾知。
注释:
- 倚杖衡门下:拄着拐杖靠在门下休息。倚杖,指依靠拐杖。衡门,指横着的门户。下,靠近下面。
- 遐观意在兹:放眼望去,心意寄托于此。遐观,指遥望远方。意在兹,意为心意在这里。
- 暮山衔落日:傍晚时分,山峦像嘴一样吞噬着落日。衔,吞并、吞食的意思。落日,指太阳落山时的景象。
- 微雨滴疏篱:细雨落在稀疏的篱笆上。微雨,指轻微的雨水。滴,水滴落下。疏篱,指稀疏的篱笆。
- 市远僮归晚:城市远离,仆人回来得晚。市,市场。远,距离远。僮,仆人。回,返回。晚,晚上。
- 溪深客渡迟:溪流深处,客人过河渡口时间慢。溪深,指溪流很深。客渡,指客人渡河。迟,慢。
- 奔波名利者:忙于奔波追求名利的人。奔波,忙于奔走。名利,指名声和利益。
- 此乐几曾知:这种快乐有谁曾经知道过呢?此乐,指此处的快乐。几,多少、是否。曾,曾经。知,知道。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山居生活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山居生活,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抒发了对人生真谛的探索和思考。
首句“倚杖衡门下”,描绘了诗人在山门前拄着拐杖的情景,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态。次句“遐观意在兹”,表达了诗人放眼望去,心意寄托于此的豪情壮志。接下来的三、四、五、六句,则通过描绘黄昏时分、细雨滴滴、远离市场的山中生活、溪流深处的渡口以及忙碌于名利的世人等景象,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对名利的不屑一顾。最后一句“此乐几曾知”,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快乐有谁曾经知道过的感慨,进一步凸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度思考和对真谛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