滂沱入夜势难收,独坐焚膏一破愁。
酒力销沉人不梦,笔锋铦利气横秋。
相如寓蜀家何在,季子归秦舌尚留。
只待明朝晴日出,杖藜共探梵宫幽。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涉的《雨夜》。以下是对诗句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第一句:“滂沱入夜势难收,独坐焚膏一破愁。”

  • 滂沱:形容雨势很大。
  • 入夜:进入夜晚。
  • 势难收:雨水无法停止。
  • 独坐:独自坐着。
  • 焚膏:指读书、写作至深夜。
  • 一破愁:一下子解除了忧愁。

第二句:“酒力销沉人不梦,笔锋铦利气横秋。”

  • 酒力销沉:形容喝酒后身体感到疲倦,不再做梦。
  • 笔锋铦利:形容笔力遒劲有力。
  • 气横秋:形容气势如秋天一样宽广。

第三句:“相如寓蜀家何在,季子归秦舌尚留。”

  • 相如:指司马相如,汉代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
  • 寓蜀:居住于蜀地(今四川一带)。
  • 家何在:家在哪里?这里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 季子归秦:春秋时期楚国大臣屈原被流放至秦国。
  • 舌尚留:即使到了秦国,他的舌头仍然保留有楚国的语言习惯。

第四句:“只待明朝晴日出,杖藜共探梵宫幽。”

  • 明朝:明天。
  • 晴日出:天气晴朗,太阳出来。
  • 杖藜:拿着拐杖,表示行走或旅行。
  • 梵宫:佛教寺庙。
  • :幽静、僻静。
  • 共探:一起探访。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雨夜的景象,通过诗人独特的感受和想象,将雨夜的宁静与深沉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如“酒力消沉”与“笔锋铦利”,以及“相如寓蜀”与“季子归秦”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此外,诗中还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司马相如和屈原的故事,让人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和文化的魅力。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唐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