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何处掩柴关,只在松阴鸟语间。
一涧落花春水漫,数峰残照野云间。
偶耕已负林中叟,识路空怜梦里山。
握手他时成一笑,萧萧相对鬓毛斑。
【诗句释义】
梦回故乡吴山,钟翠亭边过半月池;去访居云处士,得一涧落花春水漫。数峰残照,野云间之句醒而足之。
故人何处掩柴关?只在松阴鸟语间。
一涧落花春水漫,数峰残照野云间。
偶耕已负林中叟,识路空怜梦里山。
握手他时成一笑,萧萧相对鬓毛斑。
【译文】
梦中回到故乡吴山,从钟翠亭边走过半月池。到那里探访住云处的士人,却只有落花和春水的溪涧。数峰残阳,野云间之句让人醒来后感到满足。
故人在何处隐藏柴门?只见在松荫下鸟儿鸣叫。
一涧落花春水漫,数峰残照野云间。
偶耕已负林中叟,识路空怜梦里山。
握手他时成一笑,萧萧相对鬓毛斑。
【注释】
- 吴山:泛指江南一带的山脉。钟翠亭:即钟山,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南朝时已有名胜。
- 半月池:指南京秦淮河上的月华桥(亦称“半池”),因桥形如半月而得名。
- 处士:古代未做官的隐士,此处指居易的朋友居云。
- 故人:老朋友。
- 掩柴关:隐居不事外务的意思。柴门:柴草编的门,简陋的门户。
- 松阴鸟语:指幽静的山林。
- 涧落花:指溪涧边的落花。
- 数峰残照:指夕阳映照下的山峰。
- 林中叟:指隐居山林的老人,与“林中叟”相对的应是“柴门”。
- 梦里山:形容山景美好迷人,令人神往。
【赏析】
此诗作于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诗人晚年任苏州刺史,归乡之后,重游旧地,追忆往事,抒发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清幽,充满了诗人对友情、山水的深情厚谊。
首联“梦归吴山自钟翠亭过半月池访居云处士得一涧落花春水漫数峰残照野云间之句醒而足之”,诗人以梦的形式表达对朋友的想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的热爱。首句“梦归”二字点明题旨,说明这是一场梦境。第二句“自钟翠亭过半月池访居云处士”,写诗人梦中来到钟翠亭,越过半月池,去拜访居云处士的情景。第三句“得一涧落花春水漫”写在居云处士家门前,看到一条小溪流中落满了花瓣,春天的水波荡漾,景色十分美丽。第四句“数峰残照野云间之句醒而足之”,写诗人被这美丽的景色所吸引,醒来后感到满足。
中间两联“故人何处掩柴门?只在松阴鸟语间。一涧落花春水漫,数峰残照野云间。”写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人在梦中来到居云处士家门前,发现他的家门紧闭,只听得鸟儿在松树上欢快地歌唱,于是诗人便在松树下漫步,欣赏着落花飘落在清澈的小溪里,远处的山峰上余晖洒满天空,一片宁静美好的景色。
尾联“偶耕已负林中叟,识路空怜梦里山”,写诗人在梦中来到了一个村庄,看到一位老人正在耕作,诗人却因为已经负罪而无法偿还,所以只能空怀感激之情。诗人在梦中来到一座山上,看到一座寺庙,庙中有一块石头刻有“梦里山”三个字,诗人感叹不已。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清幽,充满了诗人对友情、山水的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