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头吟倦夜无聊,斜拥鸳衾蜡渐消。
不是秋声也难受,丝丝春雨滴芭蕉。
【解析】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句说明。
本首诗写诗人春夜不寐,听春雨淅沥,由秋声而联想到芭蕉叶上滴落的春雨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裹头吟倦夜无聊”,写诗人因为思念而失眠,在昏昏欲睡中听到屋外淅沥的雨声,不禁摇头叹气:原来今夜又是失眠之夜。“裹头”是古代女子梳头用的布巾。“吟倦”指诗人因思乡而苦吟至深夜。“无聊”指诗人因思乡而失眠至深夜。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因思乡而失眠的心境。
“斜拥鸳衾蜡渐消”,写诗人被雨声惊醒,披衣起床,见室内烛光渐灭,于是又倚枕回想,辗转反侧。“斜抱”是斜靠的意思。“鸳衾”,用鸳鸯羽毛制成的被褥。“蜡渐消”指烛光渐渐熄灭。这两句写出了诗人被雨声惊醒后,又因烛光渐尽而难以成眠的心境。
“不是秋声也难受,丝丝春雨滴芭蕉”,诗人由春夜的雨声想到了秋夜的雨声,又想到秋夜的雨声与春夜的雨声的不同,从而更加感到春夜的雨声之悦耳。“芭蕉”指芭蕉叶上的雨声。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听到春雨淅沥的声音之后的心情。
【答案】
①裹头吟倦夜无聊,斜拥鸳衾蜡渐消。(译文)裹着头,吟咏到半夜,觉得百无聊赖,斜靠着绣有鸳鸯的被子,烛光渐渐消失。②不是秋声也难受,丝丝春雨滴芭蕉。(译文)不是秋天的雨声也难以忍受,滴滴答答的春雨声,像织女的梭声一样,落在芭蕉树上。③这首诗写诗人因思乡而失眠,因失眠而听到春雨之声,听到春雨之声而心情愉悦,心情愉悦又因思乡而失眠,如此周而复始,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