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沙一望息兵争,不见当年战士行。
画角谯楼虫吊月,无人知是受降城。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情感、语言、手法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的基本要求是:识记、积累和默写;体会情感,分析艺术手法;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赏析诗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概括主题思想,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画角谯楼虫吊月”一句中“吊月”是关键,“吊”字写出了月色清冷的凄凉,“画角谯楼”是点明时间地点,“吊月”是说此时此地,正是深秋。“无人知是受降城”一句,从侧面描写出当时受降城的荒凉。

【答案】

①望平沙一望(放眼一望)息兵争——指在战场上经过长期的战斗,双方暂时停止战斗。②当年战士行(过去的战士们)——指当年的将士们。③画角谯楼(古代报时用的鼓声)虫吊月——指夜晚的蟋蟀鸣叫,月亮高悬,寒气逼人。④受降城(地名,今河南开封市西北有北门)——指汴河渡口附近的一个古战场。⑤无人知(知道)——没有人了解。⑥是受降城。(此处是虚指的写法,诗人故意用“是”来虚指,以衬托出汴河渡口附近古战场的荒凉。)⑦赏析:①第一句中的“一望”两字表明,这里曾是金戈铁马、战马奔腾的战场,如今却只有一片宁静。这两句诗通过景物的对比变化,形象地描绘出了汴河渡口一带的荒凉景象,为下文作了铺垫。②“当年战士行”一句,既是对前两句景物变化的概括,又是对历史沧桑的感慨。诗人想象当年这里曾发生过激烈的战斗,而今只留下空旷寂寥的景象,不禁让人感慨万千。③第三句中的“画角谯楼”四字,是诗人特意点出的,它不仅表明了时间和位置,而且也是诗人对前两句所写景物的进一步深化。“画角谯楼虫吊月”这句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一是“画角”,“画角”一词,本是唐代边关军中的一种号角,但在这里却是诗人有意为之,用来表现一种凄凉的氛围。二是“画角”、“虫”、“月”,三样都是静景,而“画角”“虫”“月”三个动词又都带有动作性,这就形成了动静相衬的效果。三是“画角”、“虫”、“月”三者之间又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即因为画角声响,惊动了月下蟋蟀,而蟋蟀的叫声又被挂在楼上的人听到,因此就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样,诗人就把一幅静寂无声的图画变成了一首动人心魄的乐曲。④“吊月”二字是全诗的警策之笔。诗人巧妙地把“吊”和“月”这两个词放在一起使用,既突出了月光清冷的意境,又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凄楚之情。同时,诗人也借此暗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痛苦。⑤最后一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通过对汴河渡口一带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战乱时期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