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缝破衣,针线不成行。
母年七十四,眼昏手又僵。
装绵苦欲厚,用线苦欲长。
线长衣缝紧,绵厚耐雪霜。
装成令儿暖,母衣单薄凉。
不衣逆母怀,衣之情内伤。
【注释】
- 李氏(李姓人家):指作者的亲戚。
- 小园:庭院。
- 缝破衣:用针线缝补破旧的衣衫。
- 不成行:不成行列。
- 眼昏:视力不好,看不清楚东西。
- 手又僵:手又酸又疼。
- 装绵苦欲厚:做棉絮时,想要做得厚厚的。
- 用线苦欲长:用线时,想要拉得长长。
- 线长衣缝紧:线拉得太长了,衣服缝得反而很紧了。
- 绵厚耐雪霜:棉絮做的厚,可以抵挡寒冷的冬天。
- 装成令儿暖:缝制好棉衣,让儿子穿上暖和。
- 母衣单薄凉:母亲自己穿的棉衣却很薄且凉。
- 不衣逆母怀:不穿这件衣服,而是穿着母亲的旧衣裳。
- 逆:违背,违背。
- 母逆子心肠:孩子心里想的是母亲。
- 母爱如山,深沉而厚重;子女对母亲的关爱也如同山一般深厚,但这种关爱往往被忽略、误解,甚至遭到背叛。
【赏析】
这是一首写母子情深的诗。诗人通过描写一个普通家庭中母子之间的相互关怀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细腻感人,字字句句都流露出浓浓的亲情。
开头两句“晨起缝破衣,针线不成行”直接切入主题,描绘出了一幅清晨起床后,母亲正在缝补破旧衣物的情景。这里的“晨起”和“缝破衣”都是对时间地点的具体描述,为后面的情感铺垫了基础。
接下来的句子“母年七十四,眼昏手又僵”则进一步揭示了母亲的身体情况。这里不仅说明了母亲的年纪,还描绘了她因年老体衰而出现的种种不适,如眼睛看不清楚东西,手又酸又疼等。这些细节都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母亲的生活状态和她所面临的困难。
紧接着的“装绵苦欲厚,用线苦欲长”两句则是在描绘制作棉絮的过程。为了给儿子缝制出一件保暖的棉衣,母亲不得不努力地做着各种准备和工作,这既体现了她对于儿子的关爱,也展现了她坚强的性格。
在这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却隐藏着更深的情感内涵。“线长衣缝紧,绵厚耐雪霜”两句就揭示了这一点。虽然母亲努力将线拉得长长,使棉衣的缝制更加紧密,但最终却无法抵挡住冬天的寒冷。这既反映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深担忧,也暗示了她自己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最后两句“装成令儿暖,母衣单薄凉”则表达了母亲的无奈与辛酸。尽管她尽力去为儿子制作温暖的棉衣,但却发现自己的衣物依然显得单薄而凉薄。这不仅仅是因为天气的原因,更是因为她自己的生活状况所决定的。
整首诗通过对母子之间日常生活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以及母亲对孩子无私的关爱。同时,诗中还透露出一种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在当今社会,许多子女仍然未能真正理解父母的付出和牺牲,反而忽视了他们的辛劳和需求。因此,这首小诗不仅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对社会现象的批评和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