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向穷途道更穷,膝痕穿榻槁书丛。
堂堂白日人谁在?
杳杳高楼世岂通。
守死自甘等丘貉,逃虚未暇托冥鸿。
行逢宿草何妨哭,留阅兴亡祇两翁。

以下是对《答沈子培》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原文:

1. 老向穷途道更穷,膝痕穿榻槁书丛

  • 委靡谋何济:描述诗人在艰难困境中感到无力,心情沮丧,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 优游意自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悲伤,没有朋友或同伴来分担这种情绪。
  • 津梁愁作佛:津梁可能指的是渡口或是人生的转折点,愁作佛则形容了诗人在这些地方常常感到忧愁,仿佛是佛教中烦恼的化身。
  • 党锢怕成魁:党锢即指古代的政治迫害,诗人害怕自己因政治问题而成为众人指责的对象。
  • 海覆虚琴操:海覆可能比喻世事无常,虚琴操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空虚与无助,像琴音一样被世界遗忘。
  • 池枯待劫灰:池枯意味着生活已经失去了活力和希望,等待毁灭的时刻。
  • 不应子沈子:沈子可能是对方的称呼,表示诗人不赞同对方的行为或者想法。
  • 图霸尚怜才:图霸可能指的是野心勃勃或企图霸业之人,诗人怜悯他们因为缺乏真正的才华。

2. 堂堂白日人谁在?

  • 杳杳高楼世岂通:杳杳高楼可能象征着高远而不可及的理想或目标,世岂通则表达了社会环境或人际关系的冷漠和疏远。
  • 守死自甘等丘貉:守死可能指的是坚持到底的态度,自甘则表达了一种无奈的接受现实的状态。等丘貉则可能暗指与那些不值得交往的人为伍。
  • 逃虚未暇托冥鸿:逃虚可能指逃避现实的空虚和浮躁,未暇则表达了忙碌或没有时间去考虑其他事情。托冥鸿可能是指寻找精神上的寄托或逃离。
  • 行逢宿草何妨哭:行逢宿草可能描述了诗人在旅途中发现的荒凉景象,何妨哭则表明即使遇到困难也不必过于悲观。
  • 留阅兴亡祇两翁:留阅兴亡可能指的是关注历史的变迁和兴衰,祇两翁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和历史的看法,认为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真正理解或参与其中。

译文:

1. 在穷途末路时更加感到无望,膝上的伤痕穿过破旧的书卷堆。

  • 委靡谋何济:形容人在困境中感到力不从心,无法找到解决之道。
  • 优游意自哀:表达一种悠闲自在中却带有自我哀伤的情绪。
  • 津梁愁作佛:津梁可能指渡口或人生的转折处,愁作佛形容这些地方让人感到忧郁如佛。
  • 党锢怕成魁:党锢可能指政治上受到迫害,怕成魁表示担心自己会遭受他人的非议。
  • 海覆虚琴操:海覆象征世事无常,虚琴操指心灵的空虚和失落。
  • 池枯待劫灰:池干意味着生命的枯竭,等待毁灭的时刻。
  • 不应子沈子:沈子可能是对方的称呼,表示不同意对方的想法或做法。
  • 图霸尚怜才:图霸可能指野心勃勃或追求名利,怜才表示对他人才华的珍视。

2. 在晴朗的日子里,人们在哪里呢?

  • 杳杳高楼世岂通:高楼可能象征着高处不胜寒的社会现象,世岂通表达出社会的冷漠和隔阂。
  • 守死自甘等丘貉:守死表现出坚持到底的勇气,自甘则是无奈接受命运的态度。等丘貉可能暗示与那些不怀好意的人为伍。
  • 逃虚未暇托冥鸿:逃虚表达了逃避现实的心态,未暇则说明忙于其他事务无暇他顾。
  • 行逢宿草何妨哭:行逢宿草可能指旅途中看到荒凉的场景,何妨哭表明不必过于沉溺于悲伤之中。
  • 留阅兴亡祇两翁:留阅兴亡可能指的是关注历史的演变,祇两翁表达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洞察。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自身经历的描述,反映了其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诗中通过对比和象征,展示了诗人在困境中的挣扎和无奈,以及他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担忧,以及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整首诗既有深沉的情感表达,也有丰富的哲理思考,是郑孝胥诗歌创作的佳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