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怀经世竟何如,幕府休腾北阙书。
惆怅浔阳泊舟处,江风黧面对匡庐。

【注释】

①浔阳:今江西九江。②匡庐:庐山,在江西省北部。

【赏析】

诗人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离开长安后,先至江陵,后又经九江、庐山,最后抵金陵,历时一年有余。这首诗就是作者在经过九江时所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仕途的感慨与不平,以及对自己一生坎坷经历的回顾和总结。

首句以反诘语气发问:“放怀经世竟何如?”这是诗人对自己一生仕宦生涯的评价。“经世”即治理国家,“泊舟”即停船。这里用“泊舟九江城外”作比喻,表明自己虽然有治国之志,却长期滞留在官场之外,未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这种感叹反映了当时许多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情绪。

第二句是说:“幕府休腾北阙书。”意思是说:我罢官归田以后,没有再做朝廷里的官了。“休腾”,指罢官。“北阙”,泛指南京皇宫。这句诗表明诗人从官场回到田园生活后,心情比较平静,不再为功名利禄所累。

第三、四两句写诗人来到九江时的感触。“惆怅浔阳泊舟处,江风黧面对匡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在离开江州之前,曾在九江一带游览过,如今重游此地,感到十分惆怅。当年在庐山下眺望匡庐(庐山)时,只见山峦连绵,郁郁葱葱,而今天站在九江城头,面对着茫茫烟波浩渺的长江,只见江岸黑黝黝的一片,远处庐山苍翠欲滴;当年在庐山下眺望匡庐时,只有那青翠的山峦映入眼帘,而今天站在九江城头,面对着滚滚东流的长江,只见江水浑浊,岸边草木萧疏。诗人在这两联中,运用对比手法,通过今昔两景的强烈对照,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深深感慨和失望之情。

此篇是一首五律,全篇以议论为主,夹杂一些记叙、描写、抒情,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凿,充分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风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