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在马首,山色青绵绵。上有禁烟树,下有旌善田。
五蛇一乾腊,明信夫何愆。遗荣怨未平,矫时或过焉。
我欲望南山,径路抑已偏。我欲望北山,猿鹤还可怜。
不才愧持禄,文身以贪天。振策遵前涂,空歌《招隐》篇。
【注释】
①望绵山:即《登绵山》,唐玄宗时诗人王维所作,有“登彼北山兮,聊以娱心”、“我愿登高山,上有峰峦之高”等句。绵山位于山西中部,因山势绵亘而得名。②落日:太阳落山。③马首:马的头颈。④禁烟树:指松柏一类的树木。⑤旌善田:旌旗所指之处,即帝王所封赐的土地。⑥五蛇一乾腊:指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七七四十九是阳数中一个循环数,这里用它来表示帝王在一年中的祭祀次数。⑦明信:明白地表示。⑧遗荣怨未平:留下荣华富贵而内心不满。⑨矫时:违背时俗。⑩过焉:有所偏颇。⑪南山、北山:指南山、北山。⑫文身:古代的一种习俗,男子在身上刺花纹作为装饰或图腾。⑬振策:扬鞭驱马。⑭空歌:徒然吟唱。⑮《招隐》:《诗经·小雅》篇名,为《诗经》中最早的一首隐逸诗。⑯不才:才能低下。⑰持禄:执掌俸禄。⑱文身:古时纹身为饰。⑲骄天:骄傲自大。⑳振策:驱马快跑。㉑径路:道路。㉒抑已:已经。㉓偏:倾斜。㉔怜:怜悯。㉞过:过分。㉟枉驾:屈尊驾临。㊱《招隐》:即《招隐士》,为魏晋时期文学家左思所作的一篇寓言式散文,主要写他游历各地,访求隐者。后被用作隐者的代称。
【赏析】
此为王维《登绵山》组诗之第一首,也是一首表现作者仕途失意,对现实社会不满的作品。
开头二句:“落日马首,山色青绵绵。”诗人登上绵山峰顶,极目远眺,只见夕阳西下,余晖映照在骏马的头上,那山色显得青翠欲滴,绵延不绝。“落日马首”,是点出时间;“山色青绵绵”,则写出绵山之长,山势之高,境界之阔。这是对绵山的总体描绘,既突出了绵山雄伟壮观的特点,又渲染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使整个画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接着两句:“上有禁烟树,下有旌善田。”诗人的视线由高处转向地面,在山腰处看到一棵棵松柏苍翠挺拔,枝干笔直如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禁烟树”。在树下,又看到一片土地丰美富饶,这便是帝王所赐封的“旌善田”。这两句紧承前两句描写,进一步勾画出绵山的宏伟景象,并点出绵山与朝廷的关系,从而表明诗人对绵山的崇敬之情。
下面几句,诗人转而抒发自己的感慨: “五蛇一乾腊,明信夫何愆?”诗人在山上漫步时发现,一条条山涧中流淌着清澈的小溪,溪水潺潺,汇合成小河,然后奔流到山下的大河里。而在这条大河中,又有几条巨蟒盘踞其中,它们盘曲蜿蜒,相互交织在一起。诗人不禁发出感叹:“这些蟒蛇啊,它们在干什么呢?难道是去参加‘五蛇一乾腊’的祭祀仪式吗?真是奇怪!这分明是对君王的明信啊,为什么还会有错误呢?”这两句诗表面上似乎是诗人在发问,实际上是在借题发挥,表达自己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失望的心情。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自己虽然能够侍奉君王,却得不到重用,心中不免有些遗憾。
下面四句,诗人从正面转入正题,抒写自己的愿望: “遗荣怨未平,矫时或过焉!”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真正的任用,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为国效力。但遗憾的是,自己留下的荣誉太多,心中却总是感到不满,这种矛盾的心理使他难以平静。有时他甚至想,是否应该违背时俗呢?但仔细想想,这样做又未免太过分了。最后一句:“不才愧持禄,文身以贪天。”诗人说,自己之所以没有能力去做一番大事业,是因为自己太无能了;而自己之所以敢于在身上纹身,是因为自己太贪心了。这两句诗既是诗人对自身情况的总结,又是他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同时也流露出他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这首诗语言简练、含蓄,意境深远、优美。特别是中间两联,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善于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情。此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意味也十分丰富,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