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兵早佩威宁剑,谪官独抱端明砚。端明匪砚是断碑,割剩天边紫云片。
十二字余墨妙诗,节角依然露生面。丞哉丞哉定谁负,镌名钤印相矜炫。
蛮烟瘴雨久沈霾,重扪十指精神见。乃知古之学道人,定力非关出研炼。
君不见江岸衣冠匿影过,几曾寥廓捍虞罗。厥后大功溃成九华坐,闻召即至回谴诃,此时此砚百遍凭摩挲。
想当下南昌,檄书快意蠲宿疴。及其归阳明,语录微指醒群魔。
而于学道之人一一若无预,儒林将相史策空分科,何来高第弟子入室还操戈。
逆阉固无论,张桂庸足苛,只合携持二松四槐日对哦。
请因公砚质疑义,石不可转墨可磨。
这首诗由王文成所作,是一首咏砚的诗。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详细注解:
- 首句:谈兵早佩威宁剑,谪官独抱端明砚。
- 解释:诗人年轻时就拥有了威宁剑,而谪居之时却只能抱着端明砚。
- 关键词:谈兵(讨论军事)、佩(佩戴)、威宁剑(一种宝剑,象征武力和权力)、谪官(贬谪官职的人)。
- 注释:威宁剑代表权力,贬谪时只能抱着它,象征着诗人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
- 第二句:端明匪砚是断碑,割剩天边紫云片。
- 解释:端明砚并非真正的砚台,而是一块断碑,上面刻有紫色的云彩。
- 关键词:端明砚(古代文人用来研墨的砚台)、断碑(已经断裂的碑石)、紫云片(紫色的云彩,比喻书法或诗文之美)。
- 注释: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砚台的审美欣赏,同时也隐含了对其命运的感慨。
- 第三句:十二字余墨妙诗,节角依然露生面。
- 解释:砚台周围还留有未干的墨迹,这些墨迹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诗句。
- 关键词:十二字(形容诗句数量多)、余墨(残留的墨迹)、妙诗(美好的诗歌)、节角(砚台边缘)。
- 注释:诗人通过对墨迹的描述,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修养和艺术才华。
- 第四句:丞哉丞哉定谁负?镌名钤印相矜炫。
- 解释:究竟是谁辜负了这方砚台?是用印章来炫耀自己的成就。
- 关键词:丞哉(指代某人),负(辜负),镌名钤印(在砚台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并使用印章盖上,表示自己的成就和声誉)。
- 注释: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 第五句:蛮烟瘴雨久沈霾,重扪十指精神见。
- 解释:经历了长时间的沉霾和瘴气,终于可以重新触摸到手指,感受到精神的振奋。
- 关键词:蛮烟瘴雨(南方湿热的气候,常用来形容环境恶劣或心情郁闷)、沈霾(被云雾遮蔽的天空)、重扪十指(再次抚摸自己的手指尖,象征着克服困难、恢复精神)。
- 注释:诗人通过这段描述,表达了他战胜逆境的决心和乐观态度。
- 第六句:乃知古之学道人,定力非关出研炼。
- 解释:由此可知,古人学习道家的人,他们的定力并不依赖于研磨和炼制。
- 关键词:学道人(学习道家思想的人)、定力(内心的平静和专注能力)、出研炼(研磨和炼制)。
- 注释:诗人在这里强调了内心修炼的重要性,而不是外在的技艺或物质条件。
- 最后两句:君不见江岸衣冠匿影过,几曾寥廓捍虞罗。
- 解释:你难道没有看到那些身着华丽衣冠的人走过江岸,他们的身影一闪而过,如同鸟儿掠过长空。他们从未真正面对过危险,只是偶尔躲避一下捕鸟的网罗。
- 关键词:江岸(河流岸边)、衣冠(古代文人的服饰)、匿影过(悄然离去)、捍虞罗(抵挡捕鸟网)。
- 注释:诗人通过这个比喻,讽刺了那些表面风光、实则无所作为的权贵们。
- 第八句:厥后大功溃成九华坐,闻召即至回谴诃,此时此砚百遍凭摩挲。
- 解释:后来的大功最终瓦解,成了一堆废物,就像坐在九华山上的佛像一样,一旦听到召见就会急忙赶到接受责骂。现在这块砚台被无数次地抚摸和摩挲。
- 关键词:厥后大功(过去的辉煌事业)、溃成九华坐(像九华座一样崩溃)、闻召即至回谴诃(听到召见就急忙赶来接受责骂)、百遍凭摩挲(反复抚摸和摩挲)。
- 注释:诗人通过这个描述,表达了他对过去辉煌成就的感慨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 第九句:想当下南昌,檄书快意蠲宿疴。
- 解释:想象当年南昌的情况,檄书下达让人感到痛快,能够解除多年的疾病。
- 关键词:南昌(古代一个地方的名称)、檄书(古代皇帝的命令文书)、蠲宿疴(解除长期的病症)。
- 注释:诗人通过这个回忆,表达了对自己家乡和过去生活的怀念。
- 第十句:及其归阳明,语录微指醒群魔。
- 解释:等到回到阳明之后,他的语录细微之处都能唤醒众人。
- 关键词:阳明(一个地名,可能是指明代的一个时期或地方)、语录(说话或写的文字)、微指(微妙的指导)、醒群魔(唤醒所有恶势力)。
- 注释:诗人通过这个描述,赞扬了他在学术和政治上的卓越贡献。
- 第十一句:而于学道之人一一若无预,儒林将相史策空分科,何来高第弟子入室还操戈。
- 解释:对于追求学问的人来说,他们都似乎没有参与其中的迹象,儒学大师和宰相的历史策略都显得空洞无物。那么,又怎么会有高才的学生进入房间后仍然拿起武器呢?
- 关键词:学道之人(追求学问的人)、高第弟子(成绩优异的学生)、儒林将相史策空分科(儒家学者和官员的历史策略都显得空洞)、何来高第弟子入室还操戈(为什么会有高才的学生进入房间后仍然拿起武器?)。
- 注释: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学术界现状的失望和批评。
- 第十二句:逆阉固无论,张桂庸足苛,只合携持二松四槐日对哦。
- 解释:即使面对顽固的太监(逆阉),也无所谓了,只要带着松树和槐树就可以。每天对着它们吟诗作对。
- 关键词:逆阉(反对变法的太监)、张桂庸(某个人物)、二松四槐(松树和槐树,象征坚忍不拔的品质)。
- 注释: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坚持原则和信念的赞美。
这首诗通过对砚台的描述,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学问和政治的深刻思考。他通过对历史、文化、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感悟,展现了他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才华。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修养、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