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桃源路,花红远近新。
忽看千树丽,又见一年春。
依旧风前笑,仍然井上匀。
霞蒸幽隐地,锦簇艳阳辰。
王母尝留迹,渔人几问津。
漫教流水去,长此避嬴秦。

诗句:忆昔桃源路,花红远近新。忽看千树丽,又见一年春。依旧风前笑,仍然井上匀。霞蒸幽隐地,锦簇艳阳辰。王母尝留迹,渔人几问津。漫教流水去,长此避嬴秦。

译文:
回忆起从前的桃花源之路,那里的花红色鲜艳,远近都是新的景色。忽然间看到成千上万的花树盛开,又到了一年的春天。依然在风中欢笑,井边水依然均匀流淌。云蒸霞雾环绕着幽深隐蔽的地方,阳光下花朵色彩绚烂如锦簇。曾经有王母娘娘留下足迹,渔夫们曾询问渡口。任由流水缓缓流去,我长久地避开了嬴政的统治。

赏析:
这首诗是清末民初诗人赖世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桃花源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赏。全诗意境优美,情感细腻,充满了浓厚的诗意和生活气息。

赖世观,字士仰,号东莱。清嘉义县人。光绪三年(1877)取中台湾府学生员,光绪五年(1879)补廪生。光绪十年(1884),法军侵台,奉命协理嘉义团练总局事宜。光绪十二年(1886),协力缉贼有功,奖赏五品职衔。光绪十四(1888)年台湾巡抚奏准即用儒学训导。光绪十八年(1892)以第一名膺选岁贡生分发儒学教职。日本治台后,任西区保正,力向当局保障良民,全活甚众。明治卅年(1897)授佩绅章。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忆昔桃源路,花红远近新”,通过回忆桃花源的景象,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和谐的美好世界。这里,“桃花源”象征着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环境,远离尘嚣、宁静祥和。诗人通过对花红远近的新景象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三句“忽看千树丽”和第四句“又见一年春”则进一步描绘了桃花盛开的美丽画面。这句中的“千树丽”形象地描绘了桃花盛开的壮观景象,而“又见一年春”则表达了时间流逝带来的变化以及桃花源美景依旧不变的主题。

第五至第八句“依旧风前笑,仍然井上匀”、“霞蒸幽隐地”、“锦簇艳阳辰”和“王母尝留迹”,则是对桃花源生活的进一步描绘和赞美。这些诗句通过描绘桃花源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古代传说中仙境的向往和追寻。

最后一句“渔人几问津”,则以渔夫询问渡口为引子,寓意着尽管桃花源是一个美好的世界,但并非人人都能真正进入其中。这既是对于现实的无奈感叹,也是对于美好理想的坚定追求。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成功地描绘了桃花源这个理想化的世界,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和谐、人性善良的关注和思考。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和心灵震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