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石千年指旧名,孙刘霸业若何成。
平原牧马秋游猎,古木惊风夜整兵。
天际帆樯沙屿迥,云中台殿暮烟轻。
微生有幸恣游览,木末楼高坐晚晴。

【注释】

狠石:指赤壁。孙刘:指孙权和刘备,他们曾在这里结盟抗曹。霸业:指建立霸业。若何成:如何能够成功?微生:诗人的自称。木末楼:在江边的小楼上。坐晚晴:坐在晚霞中欣赏风光。

【赏析】

诗是登木末楼而写的,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抒发感慨。首联写登高怀古。“狠石”二句是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在此大败曹操,功成名就;如今,赤壁已化为一片废墟,千年犹在,但昔日的豪情壮志早已荡然无存。“若何成”三字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历史的慨叹与对现实的不满。颔联写凭吊古人,抒发感慨。“牧马秋游猎”,是想象当年赤壁大战前孙权、刘备联合抗曹时的情景。“古木惊风夜整兵”,写周瑜练兵时,秋风乍起,林木萧瑟,他正在检阅军队,整顿战备。“平原”二句是写自己登楼远眺,心潮难平。“古木惊风夜整兵”,既写出了赤壁的雄浑气象,也表现出诗人对周瑜当年练兵备战的崇敬之情。尾联写凭吊古人,抒发感慨。“天际帆樯沙屿迥,云中台殿暮烟轻”,写诗人登上木末楼,只见夕阳西下,天边的帆船和沙洲都显得格外清晰。“云中台殿暮烟轻”,写诗人登上木末楼,只见天空中的烽火台上,暮霭苍茫,烟雾缭绕,显得格外宁静。“微生有幸恣游览,木末楼高坐晚晴。”写诗人站在木末楼上,眺望着眼前的美景,感到十分欣慰。诗人登上木末楼,放眼四望,只见长江如一条银带蜿蜒东去,江岸上绿树成林,山峦叠嶂,远处的沙洲、烽台上的烟火,都在薄暮的雾气中若隐若现。诗人登上木末楼,心情舒畅,不禁感叹道:“微生幸有这机会尽情地游览这美妙的景色,真令人陶醉啊!”“木末楼高坐晚晴”,是说诗人登上木末楼,观赏着美丽的景色,真是心旷神怡。

这首诗是登木末楼而写的,从登高远望到凭吊古人,最后写到自己的心情感受,抒发感慨,构思精巧,意境深远。首联写登高怀古。“狠石”二句是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在此大败曹操,功成名就;如今,赤壁已化为一片废墟,千年犹在,但昔日的豪情壮志早已荡然无存。“若何成”三字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历史的慨叹与对现实的不满。颔联写凭吊古人,抒发感慨。“牧马秋游猎,古木惊风夜整兵”,是想象当年赤壁大战前孙权、刘备联合抗曹时的情景。“古木惊风夜整兵”,写周瑜练兵时,秋风乍起,林木萧瑟,他正在检阅军队,整顿战备。“平原”二句是写自己登楼远眺,心潮难平。“古木惊风夜整兵”,既写出了赤壁的雄浑气象,也表现出诗人对周瑜当年练兵备战的崇敬之情。尾联写凭吊古人,抒发感慨。“天际帆樯沙屿迥,云中台殿暮烟轻”,写诗人登上木末楼,只见夕阳西下,天边的帆船和沙洲都显得格外清晰。“云中台殿暮烟轻”,写诗人登上木末楼,只见天空中的烽火台上,暮霭苍茫,烟雾缭绕,显得格外宁静。“微生有幸恣游览,木末楼高坐晚晴。”写诗人站在木末楼上,眺望着眼前的美景,感到十分欣慰。诗人登上木末楼,放眼四望,只见长江如一条银带蜿蜒东去,江岸上绿树成林,山峦叠嶂,远处的沙洲、烽台上的烟火,都在薄暮的雾气中若隐若现。诗人登上木末楼,心情舒畅,不禁感叹道:“微生幸有这机会尽情地游览这美妙的景色,真令人陶醉啊!”“木末楼高坐晚晴”,是说诗人登上木末楼,观赏着美丽的景色,真是心旷神怡。

这首诗是一首抒情小诗,写得很有气势。全诗以“恨”字贯穿始终,一“恨”字把历史和现实联结起来,表现了诗人的愤懑情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