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游晴正好,款段踏芳春。
绿柳才舒眼,朱樱未点唇。
花光含丽日,风意起青蘋。
远岫凝轻黛,洄波皱细鳞。
韶华呈艳冶,诗句斗鲜新。
应接人无暇,长吟小欠伸。

【注释】

野游:野外游览。次春:即暮春,指暮春时节。郊元韵:是诗题,表明此诗是写在郊游中的所见景色。次春,是春天中较晚的一个季节,天气渐暖,百花开始盛开。郊元韵,则是指作者在郊外赏花时写的一首诗。款段:骑马缓行。踏芳春:踏着芳香的春草。绿柳:嫩绿的柳树,形容春天的柳条刚刚发芽,尚未长成。舒眼:舒展眼睛,比喻嫩绿柳条的枝条刚刚发芽,还不太粗。朱樱未点唇:樱桃尚未开花,还没有颜色。朱樱:红色的樱桃,这里泛指春天的花朵。点唇:用嘴唇点染,形容花儿还未开放。含:含有。丽日:美好的太阳,这里指阳光。花光:花朵的光色,指花朵的色泽。含丽日:含有美好的阳光。风意:风吹拂之意。起青蘋:风吹动青色的浮萍。青蘋:一种水生植物。洄波:水流曲折回旋的样子,这里借喻水面的波纹。皱细鳞:水波纹皱动像鱼鳞那样。细鳞:细小如鳞的水波纹。远岫:远处的山峦。凝轻黛:山色显得淡青而微暗。岫:山峰。凝:积聚、凝聚。轻黛:淡淡的青色,这里指山的颜色。洄波皱细鳞:流水回旋激起的涟漪好像鱼鳞一样,此处用来形容水波荡漾的景象,也用来比喻作者的心情随着诗句的节奏起伏。韶华:美好的时光。呈艳冶:展现得艳丽动人。斗鲜新:相互映衬,更显鲜艳。斗:比并、相竞。应接:应和接待,指诗人与大自然之间的交流。人无暇:没有时间去应对外界的事物。应接:应答、应酬。暇:空闲,没有事的时候。长吟:长时间的吟诵或歌唱。小欠伸:稍微有些疲乏,想要打个盹儿。

【赏析】

《次春郊元韵》是一首咏物抒怀诗,描写了春末夏初自然风光的优美,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闲适的心情。全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摹,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首句“野游晴正好”,以简洁的语言点明了出游的地点和时间。这里的“野游”指的是作者在郊外的一次散步,而“晴好”则表明当时的天气晴朗,适宜外出。这句诗通过简单的描述,为接下来的景物描写奠定了基础。

第二句“款段踏芳春”,进一步描绘了作者与大自然的亲近。在这里,“款段”指的是骑马缓行,而“踏芳春”则是指走在充满花香的道路上,感受着春天的气息。这一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美丽景象,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愉悦和享受。

第三句“绿柳才舒眼”,以生动的比喻描述了柳树的新芽。这里的“才舒眼”意味着嫩绿的柳条刚刚发芽,尚未长得过于粗壮,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而“舒眼”则是用眼睛来比喻春天的柳条,形象地描绘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第四句“朱樱未点唇”,则是对樱花的描述。这里的“朱樱”指的是红色的樱桃,象征着春天的到来;而“未点唇”则是指还未绽放的花蕾,暗示了时间的流逝。通过这样的描写,既表现了春天的美好,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第五句“花光含丽日”,进一步描绘了阳光下花朵的美丽景象。这里的“花光”指的是花朵上闪烁的光芒,而“含丽日”则是说阳光照射在花朵上,使得花朵更加绚丽多彩。这句诗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美景,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之情。

第六句“风意起青苹”,则是对风的描述。这里的“风意”指的是风的力量和方向感,而“起青苹”则是指风吹动青色的浮萍。通过这样的描写,既表现了风的力量,也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

第七句“远岫凝轻黛”,进一步描绘了远处的山峦。这里的“远岫”指的是远处的山峰,而“凝轻黛”则是说山峰的颜色显得淡青而微暗。通过这样的描写,不仅表现了山的雄伟壮丽,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仰之情。

第八句“洄波皱细鳞”,则以水波纹来形容湖面的波纹。这里的“洄波”指的是水流曲折回旋的样子,而“皱细鳞”则是指水波纹像鱼鳞一样细密。通过这样的描写,既表现了湖面的平静与和谐,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之情。

第九句“韶华呈艳冶”,则是对春天的描述。这里的“韶华”指的是美好的时光,而“呈艳冶”则是说春天展现出了艳丽动人的风貌。通过这样的描述,既表现了春天的美丽,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情与期待。

第十句“诗句斗鲜新”,则是对作者创作能力的肯定。这里的“斗鲜新”指的是相互映衬,更显鲜艳。通过这样的描写,既表现了作者的创作才华,也表达了他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和热爱。

第十一句“应接人无暇”,则是对人与自然交流的肯定。这里的“应接”指的是应答、应酬,而“人无暇”则是指没有时间去应对外界的事物。通过这样的表述,既表达了作者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体现了他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第十二句“长吟小欠伸”,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情感状态。这里的“长吟”指的是长时间地吟诵或歌唱,而“小欠伸”则是稍微有些疲乏,想要打个盹儿的意思。通过这样的描写,既表现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专注与热爱,也表达了他在生活中的一种轻松与自在的状态。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象的细腻描摹和深情抒怀,展现了作者与大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他对生活的感悟与追求。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既表现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也传达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