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杨柳枝,几见春牂牂。
陟岵望白云,白云缈茫茫。
樊笼日苦羁,念之心忽伤。
螴蜳竟何成,心旌空中扬。
徘徊重徘徊,凄然泪沾裳。
【注释】
春望:春天的景色。 陌上杨柳枝,几见春牂牂。
(1)“柳枝”句:意思是说春天的景物,在路边的杨柳树旁,又见到了春天的绿意。 “牂牂”是形容春天草木茂盛的样子。
陟岵 (shù hè):登上高处瞭望。岵,山名。
白云缈茫茫(miǎo máng máng táng):意思是说,站在山上,只见白雾缭绕,一片茫茫。 缈,渺远的意思。
樊笼:鸟笼子。日苦羁:意思是说太阳一天天的困住自己。 樊笼,这里指囚禁,束缚的意思。
螴 (yìng)、蜳 (bó):都是昆虫名,这里泛指小虫。竟何成:到底怎么样?竟,到底的意思。
心旌:心神的旌旗。 心旌,指心神。 空中扬:飘扬在空中。
徘徊重徘徊:意思是指徘徊不前,无法摆脱心中的愁思。
凄然泪沾裳:意思是说眼泪流下来沾湿了衣襟。 凄然,悲伤的样子。泪沾裳,泪水沾湿了衣裙。
【赏析】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一首诗,全诗共四句,内容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点出春日长安城外破败的景象,写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依旧屹立着。颔联以景结情,借景抒发感慨:目睹春风萌发,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不禁悲从中来;看到花开而洒落的花瓣,不禁泪如泉涌。颈联承上启下,由景及人,描绘了战乱时期人们的痛苦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憎恶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尾联写因思念家乡而失眠的情景,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忧思之深和白发生丝之多,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天。当时作者正在长安。这一年春天,安史叛军攻陷潼关,直逼长安,唐朝朝廷慌了手脚,逃往四川。杜甫得知这一消息,就写了这首诗。
此诗通过登高望远以及观察所见所闻,倾诉对国家破碎、家园荒废的伤感;通过目睹春光却无心观赏的失意,抒发忧国思家的情感,蕴含深沉的历史感喟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也流露出诗人盼望和平、盼望国家统一的热切希望。
诗题中的“春望”是全诗的焦点所在,也是诗中情感的集中迸发点。从“国破山河在”到“家书抵万金”,诗的线索清晰而紧密。首句直抒胸臆,道出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满腔悲愤,并自然地将视线引向了第二句——尽管国都沦陷,但春天依然悄然而至。“国破”与“城春”两个对立的形象在读者眼前展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这种对比并没有使诗人感到绝望。他想到,在国都虽已沦陷的同时,大自然仍然充满了勃勃生机:“国破山河在”。第三、四句紧承前二句加以申述发挥,把感情推向高潮。这两句用极其凝练的语言,高度地概括了自然界的时序交替和人生感受。“花”与“鸟”本是美好的象征,它们本应该带来欢乐与光明。可是在这动荡不安的时代,美好事物反而引不起人们的喜悦之情,相反却只能增添人们的忧伤:“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与“惊”这两个动词,分别传达出“花”与“鸟”的动作状态,从而把诗人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了。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不详。一般认为此诗是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所作。诗中“春望”二字表明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诗一开头便描绘一幅凄凉黯淡的图景──荒凉满目的古战场,衰草遍地的旷野寒烟笼罩下的破败城池。这是由于安史叛军攻破潼关之后所造成的景象。一个“破”字使人感到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气息。接着诗人移步换形,登高望远,极目天涯。但是令人失望的是:山河依旧是那样!一个“春”字不仅点明了季节,同时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失落感:春光明媚,百花烂漫,但却无人欣赏,无人欢乐。诗人触景生情,睹物兴叹。
“国破”与“城春”两个画面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诗人面对如此景象,百无聊赖,只好登上城头的高点,极目眺望远方。然而,他看到的却是:乌云弥漫,不见一点蓝天;草木繁茂,不见一点生机。诗人触景生情,为国担忧,为人民疾苦,为时局动荡不安而悲痛不已。最后三句是全诗的重点。诗人目睹了战火连绵不断,已经持续了长达三个月之久,到处都没有安定的时候,在这样的情况下收到家人来信十分不容易,所以非常看重这些书信。信中虽然只有简短几句话,但那沉甸甸的感情足以抵得上万两黄金。“烽火连三月”,指的是自安史叛军入侵以来,战事不断扩大,战火一直烧了很长时间,三月不知一二月,烽火连天,战事不断。“家书抵万金”,意味着在那种战乱年代里,一封来自远方亲人的书信是多么地珍贵难得啊,因为能够收到这样的书信是非常难得的。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战乱时期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同情和关怀,又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乱不安以及人民的颠沛流离之苦。“烽火”、“家书”都是偏正结构短语,其中“烽火”是中心词,“连三月”、“抵万金”是偏义结构短语,分别修饰“烽火”与“家书”。这两个结构短语在句中分别作为定语与宾语使用,使诗句更加紧凑有力。
诗人运用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把抽象的思想具体化了,使诗歌形象生动,意境完整。虚实结合是中国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它能够使诗歌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春望》这首诗就是采用这种手法的典型代表。
首联先实后虚,先写出了长安城的萧条破败的景象:城外的草木荒芜,城里则人迹罕至。颔联再实再虚,诗人看到春光照耀着万物,花儿开放得格外鲜艳美丽,但却没有心情去欣赏它的美好;鸟儿欢快地歌唱着,似乎在为春天的到来欢呼雀跃,然而却让诗人感到一阵心悸。颈联由外到内,由大到小,由实到虚。诗人从城头俯瞰到京城郊外:烟雾迷蒙的郊野上空飘浮着淡淡的白云,而那些被叛军占领的土地上的百姓们却无家可归,他们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尾联由近到远,由内到外。诗人由家中写到天下:战乱不断已经持续了整整三个月之久日日夜夜,到处都是战争和硝烟;在这种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一封家书的等待和期盼是何等地不易呀!这一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战乱时期人民深受苦难的同情和关注,也表达了他对自己远在他乡的家人极度挂念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