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之不清淆不浊,一水遥遥隔芳躅。
长虹驾空石砺齿,兴来踏月深怀企。
几日离居鄙吝生,两心相印盘阿矢。
由来处士虚声尚,隐囊玉尘标清望。
论治要争伊吕先,抗怀宛在黄农上。
岂知家国误虚谈,正坐身心习疏放。
责实知谁副盛名,汪波千顷汝南清。
朝廷自著钩党籍,乡里终留月旦评。
角巾垫处停华毂,一见倾心写金玉。
对客谁夸御李来,入林岂信攀嵇独。
想见扶阑并辔游,渺渺烟波人上头。
赠芍已忘周岁月,题桥谁续汉春秋。
桥下丰碑作人语,似记前贤曾住处。
峻极嵩高入望遥,流水无声背人去。

【注释】

过溱头桥:经过溱头桥。桥在河南省南阳市,是汉光武帝刘秀的故里。郭林宗:东汉初年著名隐士。访汝南处:指郭林宗曾经到过汝南。郭林宗曾隐居于汝南县界,后人称他为“郭林宗”。澄之不清淆不浊,一水遥遥隔芳躅:澄清的水没有混浊,隔着一条河,遥望着郭林宗的足迹。郭林宗的足迹在历史上留下了清正廉洁的佳话。长虹驾空石砺齿,兴来踏月深怀企:彩虹飞架在空中,像石头一样磨砺着牙齿,我高兴的时候踏着明月遐想。兴来:高兴的时候。深怀企:深深地思念。几日离居鄙吝生,两心相印盘阿矢:几天没有回家,心中产生了鄙薄世俗的念头,两心相印,如同盘曲在山脚下的箭矢。鄙吝:鄙陋世俗。盘阿矢:盘曲在山脚下的箭矢。由来处士虚声尚,隐囊玉尘标清望:自古以来,隐士们以虚假的声音闻名,他们的行踪就像包裹在玉器里面的尘土一样,只能看到他们高洁的品行和远大的志向。由来:自古以来。处士:隐士。虚声尚:虚假的声音。隐囊玉尘:包裹在玉器里的尘土。标清望:显示高洁的品行和远大的志向。论治要争伊吕先,抗怀宛在黄农上:谈论治理国家要与伊尹、吕尚齐名,胸怀宽广如黄农一般。伊尹、吕尚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岂知家国误虚谈,正坐身心习疏放:哪里知道国家的大事被虚假言论所误,正是由于自己身体上的放纵。家国:国家,这里指国家大事。虚谈:虚假的言论。正坐:正是因为。疏放:放纵。责实知谁副盛名,汪波千顷汝南清:追究真实情况,谁能配得上这个盛名?只有汪波,他的家乡汝南清澈如清潭。朝廷自著钩党籍,乡里终留月旦评:朝廷自己编撰《党锢传》,乡亲们始终留下公正的评价。钩党籍:指东汉时期宦官张让等诬陷李膺等人为“党人”,将他们逮捕入狱的案件。月旦评:指东汉时期的风俗人物评论,后泛指公正的评议。角巾垫处停华毂,一见倾心写金玉:戴上方巾,停下华丽的车子,见到你(郭子建)就倾倒心魄,写下优美的文章。角巾:方巾,一种古代官员戴的帽子。垫处:停下来的地方。华毂:华丽的车子。倾心:倾倒心魄。御李来:用华丽的车子接你过来。御:迎接。入林岂信攀嵇独:进入山林难道会相信(郭子建)攀爬嵇康(嵇喜)那样的大树?入林:进入山林。岂信:岂会相信。攀嵇独:攀爬嵇康那样的大树。想见扶阑并辔游,渺渺烟波人上头:想象着一起扶着栏杆,并肩骑马游览的情景,远远望去,烟雾弥漫,人站在船头上。扶阑并辔:扶着栏杆并行。并辔:并肩而行。渺渺:遥远的样子。烟波人上头:烟波浩渺之中,人们站在船头上。赠芍已忘周岁月,题桥谁续汉春秋:赠送芍药已经忘了一年时间了,谁又能续写《汉书》呢!题桥:在桥上题诗。谁续汉春秋:谁会续写《汉书》呢?

【赏析】

《过溱头桥》(又作《赠芍》)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诗人郭子建在过桥时,看到桥上的碑记,想起了自己的身世经历,于是即景生情,抒发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全诗语言流畅,情感细腻,意境深远,堪称咏史抒怀的佳作。

此诗开头四句写诗人过桥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比描绘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前两句描绘了清澈的河水和郭林宗的足迹,表现了他清正廉洁的品质;后两句则通过描写郭林宗的足迹和隐士们的名声,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的鄙薄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中间八句则进一步展开对郭林宗的赞美和对他的品德的颂扬。最后六句则是诗人对于现实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对郭林宗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同时,他也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此诗的开头四句,诗人通过对郭林宗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清正廉洁品质的赞美。他称赞郭林宗的行为举止如同石头一样磨砺着自己的牙齿,表现出了他的坚毅和毅力。同时,他也通过描写郭林宗的足迹,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俗的鄙薄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八句,则是诗人对郭林宗品德的进一步颂扬。他赞美郭林宗的品德如同盘曲在山脚下的箭矢一样坚定,同时也强调了郭林宗的高远志向和远大抱负。诗人还通过描写郭林宗的足迹和隐士们的名声,表达了自己对虚伪行为的厌恶以及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最后的六句,则是诗人对于现实社会的感慨和对于未来的期待。他批评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如虚假之言和浅薄之辈,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对社会的美好期望,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此诗通过对郭林宗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同时,它也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