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黄墙障朔风,腾骧铁马溃云中。
骨堆石勒沤麻岭,血浴高欢避暑宫。
栖亩粮增三日灶,乘城卒卧六钧弓。
汉家别有遮拦法,贡市年年货币通。
【注释】
书明:书信。俺答:蒙古部落首领。叹塞事:《清太宗实录》记载,1632年,明朝与蒙古俺答部发生冲突,明朝皇帝命令辽东总兵李成梁派兵支援俺答部,但李成梁却以“粮饷难继”为由,拒不执行皇帝的命令。
一线:形容城墙高耸、坚固如线。黄墙:泛指黄色的城墙。障:阻挡、阻止。朔风:来自北方的寒风。腾骧铁马:奔驰的战马。溃云中:攻破云中城,即今山西大同。骨堆石勒:用骨头垒成的石头堡垒。沤麻岭:地名,位于今河北蔚县西南。血浴:鲜血洒遍全身。避暑宫:即行宫,皇帝临时居住的地方。栖亩:耕种田地。灶:炊烟。乘城:据《明史·李成梁传》,李成梁在登州时,曾修筑城墙。卒卧六钧弓:士兵躺在六石重的大弓上休息。
汉家:即明朝。别有遮拦法:意思是说明朝采取不同的方法来防止俺答部的进攻。
贡市:进贡的市场。年年:每年都有。货币通:贸易畅通无阻。
【赏析】
此诗是一首七绝,描写了明朝与蒙古俺答部之间战争的经过和结局。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前四句写战争的爆发和战斗的激烈。诗人首先描绘了长城的高大坚固,接着写蒙古大军的气势如潮,最后写两军交战的惨烈场面。后四句写战争的结束。诗人描述了明朝军队的胜利,以及战后的繁荣景象。同时,也反映了明朝与蒙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此诗语言简练,形象生动。诗人通过对长城的描述,展现了明朝的军事实力;通过战斗场面的描绘,展示了战争的激烈程度;通过战后的繁荣景象,反映了战争的影响。此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繁荣进行对比,使诗歌更富有哲理性和深度。